文 | 樂一貍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始自春秋戰國的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關于重陽節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古人將“九”看作是吉祥、長久的“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名“重陽”,也叫“重九”。陶淵明就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自己“愛重九之名”。
重陽節興于戰國,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漢代《西京雜記》中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自古以來,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秋日之景是歷代文藝青年鐘愛的題材,陶淵明認為秋和春都是一年中的好時節,有感而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超然于物外的詩句;杜甫《登高》中描寫的秋色則氣勢磅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楊萬里筆下的秋色風姿綽約“西風盡有東風手,柿葉楓林別樣春”;而杜牧《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更是傳頌至今。
登高賞秋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深秋之際,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正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
重陽登高習俗古已有之,從李白的“樂游原上清秋節”、王維的“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詩句中已可窺見重陽登高的風貌。
為什么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有一種說法認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重陽是在霜降后、即將冬藏時具有儀式感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之說。
飲酒食菊
秋天的色彩斑斕,暈染在菊花的五顏六色里;秋天的萬種風情,綻放在菊花的千姿百態中。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重陽前后,恰是菊花綻放的季節,菊花與重陽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起源是因為“吃”——民以食為天嘛。
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意識是早上喝木蘭花中的露水,晚上吃菊花的花瓣,在當代人看來,這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生活啊!
其實,不用等待現代人來評價,三國時期的魏國大將鐘會就已經在《菊花賦》中把菊花稱作是“神仙食也”。蘇軾一生堅持食用菊花,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吃完后還和王安石鬧過“菊花瓣風波”。
號稱“林逋七世孫”的南宋人林洪,著有閩南食譜《山家清供》一書,里面記載了很多種菊花的吃法,有油炸、做湯、生吃,等等。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亦記有食用菊花的油煎法和涼拌法。油煎法需要拌上山藥粉一起炸,涼拌法是直接用水焯一下,然后放佐料即可。
當吃菊花廣泛普及之后,就有人開始琢磨著用菊花釀酒了。據考,菊花酒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當時無論皇宮中還是普通百姓,重陽之際都要飲上幾杯菊花酒,因為“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孝敬父母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我國的老人節。也許你早已精心購置了一份禮物,也許你為父母準備了一席團圓家宴,讓敬老愛老的真情在一粥一飯間流淌。
從氣候上來說,九月九正值晚秋,秋高氣爽。此時登高遠望,活動筋骨是最合適不過的。此時,你可以挽起父母的手,一起去看層林盡染的秋色。你也可以帶著父母去公園觀賞菊展,聆聽秋天的花語。
在家宴上舉起菊花酒,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感恩父母的辛勞,給他們送上最美好的祝愿。相信這樣的時刻,一定會成為明天的美好回憶。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祝愿天下父母:身體健康,福壽綿長!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