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細心的人都會注意到這么一個現象:現如今不同國家用的世界地圖分為兩種——一種以亞洲、太平洋為中心的東方式世界地圖,另一種則以歐洲、非洲、大西洋為中心的西方式世界地圖。那么為什么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地圖呢?哪些國家分別使用哪一種地圖呢?歷史上兩種地圖是怎么發展而來的呢?還有沒有沒其他類型的世界地圖呢?帶著這些問題,本文為大家盤點一下兩種世界地圖的來龍去脈。
首先我們先對比一下東方式世界地圖和西方式世界地圖,如下面兩個場景所展示的:
奧巴馬在白宮仔細觀看地圖,這是一幅典型的西方式世界地圖
2011年韓國錦山世界人參博覽會使用的世界地圖,這是一幅典型的東方式地圖
其實之所以有這兩種不同版式的世界地圖,原因很好理解:每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都希望自己所處的地區能夠在地圖中占據比較中央的位置。何況由于平面化的世界地圖畸變比較嚴重——地圖中間的位置比較準確、地圖四周的位置會變形。大的國家還好說,無論哪種地圖都會比較顯眼;小的國家如果使用錯誤的地圖則會非常別扭——如日本使用西方式的世界地圖,不僅會被擠壓到地圖邊緣,而且變形嚴重,所以在日本,基本上都是以東方式地圖的使用為主。同樣的道理,南北朝鮮、新西蘭及南太平洋國家會盡量使用東方式世界地圖,而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及西非等國會盡量使用西方式世界地圖。
那么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無論兩種地圖中的哪一種,好像都在地圖邊緣的位置,差不多嘛,為什么美國使用西方式地圖更多一些呢?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與歐洲的緊密性,“歐美”的一體概念無論是在歐美人還是其他地區的人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更何況歷史上美洲也是首先由歐洲人發現并殖民開發的。其實在還有一種以美洲為中心的世界地圖(如下圖),但是非美洲國家基本不使用。
除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之外,還有以北極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世界主要國家集中在北半球,相對常用)和以南半球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以南極為正中心的世界地圖非常罕見,因為實用性極低),如下面兩張所示:
在歷史上,各地的地圖發展史都是以本地區為中心向外擴散的,如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圖”是由古巴比倫人刻在泥板上的(約公元前7世紀或6世紀),該地圖展示了古代巴比倫人的世界觀:兩個同心圓中間的圓里面是“世界的中心區域”,即古巴比倫地區,再往外面則是世界的邊緣和汪洋大海。雖然古巴比倫的“世界地圖”非常狹小、比例嚴重失調,但確是人類早期認識世界的重要努力。
在中國,地圖的發展也是由本國向外擴散的,畢竟無論在地球哪個角落生活的人,都認為自己才是世界中心。如宋朝的《華夷圖》(1136年)就主要描繪了宋朝時的大致地形和主要河流,宋朝版圖以外的朝鮮、越南、蒙古、西藏、新疆等只有簡單交代。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人的視野也在逐漸開闊,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及鄭和下西游的偉大探索,中國人的足記甚至到達了非洲。這在《大明混一圖》中有較好的證明,在該圖中,日本、印度、中亞、非洲甚至歐洲都有所體現。而后隨著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到來,還出現了著名的《坤輿萬國全圖》,該地圖中增加了南北美洲、南極洲等區域,而且描繪更加科學精確,已經與現代世界地圖非常接近。當然,世界的中心肯定還是中國(明朝)啦。
大明混一圖現今所存最早的中國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彩繪絹本。作者與年代不詳。依據圖上兩個關鍵地名“廣元縣”和“龍洲”,推定此圖繪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坤輿萬國全圖,雖然是西方傳教士所畫,卻把中國放在靠近地圖中間的位置
我們把自己的國家叫做“中國”,即中央之國,中國的地圖發展自然是以中國為中心。而歐洲人也是一樣,認為歐洲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古代歐洲地圖必然以歐洲為中心。而到了現代,歐洲人這種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點在本初子午線的劃定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作為全球的零度經線,公認為世界計算經度的起點線。雖然以本初子午線為零度分東西兩半球為東西經各180°。但東西半球的劃分是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
古代西方繪制的地圖,圖中可見歐洲、北非與部分西亞,代表當時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
本初子午線正好在西式世界地圖的正中央,代表歐洲人“世界中心”的觀念
總結:之所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主流世界地圖,源自于東西方地理環境與認知世界的歷史,不同地區的人會選擇相應的世界地圖,因為沒有人想看到自己所處的地區在世界地圖的角落,不僅使用起來麻煩,心理感情上也很難接受。我們沒必要要求歐美人必須使用東方版世界地圖,歐美人也無需要求我們必須使用西方版世界地圖,人們只需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使用合適的世界地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