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上的紅色信號,曾經是我每天起床的原動力。
在腦袋還迷迷糊糊的時候,我就已經見證了朋友們的一個個醒來。我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與他們完成一種最直接的心情交互,這讓我覺得快樂。
時間匆匆無情,匆匆無語,我找不到那個把我們朋友圈變得無趣的時間點。而它也的確是從那時開始變得充滿了儀式感,在一種overshare的氛圍下,朋友圈變得熱鬧又孤獨。
我看到的不再是朋友們的心情,而是他們無死角生活攝影機下種種情緒中的一種。而無論我想不想了解他們這一面的生活,我都被動了解了。
但也虧了朋友圈,我僅用一個4吋的窗口,就看到了不同濾鏡下的城市景區,用眼睛攝入了嚴重過量的卡路里,小到一碗沒有放肉的拉面,大到在城市之巔俯瞰人生之際的一杯下午茶。我目睹了百家娃的出生足月滿歲照,見識了各種我叫不上名字的品牌包包名牌手表。誰離職誰劈腿誰家房子漏水,我都知道。
就算是這樣,在一輪輪新的社交環境下,慣性下的我能做的第一件事仍是找到自己的微信二維碼,讓朋友圈里再填一劑熱鬧。
【不看ta的朋友圈】是微信非常微妙的一個功能。除了微商廣告雞湯達人,還有一部分處于情緒敏感時刻的朋友,他們有的為情感纏繞,有的為工作糾葛。不甘受其擾亦不忍見其悲的時候,“不看”可能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在許久之后,你可能會想起他們仍處在一個不被你關注的角落里自己發著東西,霎時間你還會有些自責。而反過來,也許你自己在別人的朋友圈里也是這樣的一個境遇。社交軟件最容易激發人們的表演性人格,比起現實之中,在朋友圈里的我們更容易招人喜歡或是使人厭煩。
把話說給懂的人聽,把情緒掌握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同樣的,朋友圈中也有一些人非常美好。
他們不會用真性情去掩蓋自己的情緒化和低情商,只是在認真地記錄自己的生活。這里面有些人只是一面之緣,我們進入彼此的朋友圈也不過是一場社交禮儀下的產物。但饒是如此,在看到他們發的文字或圖片時,還是會覺得有這樣一位“朋友”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朋友圈之后,微信的另一個產物“公眾號”同樣也是讓人無語,低門檻和高變現催生了無數沒有營養的公眾號。那些沒有性格的文章,頂著有性格的標題,每天都讓我們在朋友圈里遭受著“你還不知道嗎?”,“中國人都轉了”,“為了家人趕緊收藏”的連番轟炸。
碎片化的垃圾越來越多,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導致現在只要看到標題帶有【深度好文】的我都覺得是智障。
而這些事情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習慣了也就習慣了。直到有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朋友圈真的越來越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