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6?如果人們真的理解平等,就不會想要平等

熊逸 25.5 | 如果人們真的理解平等,就不會想要平等

歡迎來到熊逸書院。今天我們談談《荀子》的禮學,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和諧有序的社會必然是不平等的。

現在讓我們進入正文。

(1)等級和名分

昨天留下的問題是:合群需要怎樣的條件?如果莊周和佛陀也在場的話,他們會發表怎樣的評論?

讓我們繼續發揮合理的想像,營造這場虛擬的辯論:眼看著荀況、霍布斯和克魯泡特金爭執不下,有位聽眾扯了扯莊周的衣袖,請他談談看法。莊周豁達地一笑:“有什么可談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佛陀在一邊微微搖著頭,自言自語著:“這幾位施主,分別心實在太重啊。”

荀況耳朵很尖,立即迎戰佛陀說:“你這個反人類的家伙,分別心重又怎么了?禮的核心,我們儒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分別心。如果沒有了分別心,人就無法形成社會。”

《荀子》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大意是說:水火有氣但沒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沒有知覺,禽獸有知覺但沒有禮義。人既有氣,又有生命和知覺,還有禮義,所以是最尊貴的。人的力氣比不上牛,速度比不上馬,但牛馬都被人類役使,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牛馬不能形成組織,人卻可以。人到底憑著什么才能組織起來呢?憑借等級和名分。等級和名分如何才能施行呢?這就需要有禮義。人類依靠禮義來施行等級和名分的制度,人與人就會和諧共處,團結起來力量大。

我們可以參照一下佛陀時代的印度,當時的種姓制度就是靠著等級和名分來維系社會秩序的,所以佛教那種“人人平等”乃至“眾生平等”的主張真是很有顛覆性的。印度的種姓傳統太強大,佛教終于抵擋不住,所以當玄奘取經的時候,才會很驚訝地發現佛教在印度竟然沒落了。直到今天,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力依然不大。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當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儒家知識分子如臨大敵。儒家推崇的禮制雖然和印度的種姓制度很不一樣,但核心精神仍然是強調人與人的不平等。不平等主義者遇到平等主義者,可想而知矛盾會有多大。但中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宗教性不強,所以遇事不較真,特別會變通,于是儒家佛教化,佛教儒家化,《莊子》還在精神暗中發揮著和稀泥的作用。

當然,荀況反對平等,真實的對手并不是佛教,而是墨家學派。墨家很推崇平等,而且墨家學派真的變成了一個有著高度平等精神的互助組織,很有一點西方中世紀行會的味道,所以克魯泡特金應該會和墨子很聊得來。

而在儒家看來,“人人平等”和“禮崩樂壞”是一回事。竟然有人鼓吹平等,簡直喪心病狂!所以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孟子從性善論的立場痛打墨家,荀況從性惡論的角度再一次猛攻墨家。角度不同,但殊途同歸。

從《荀子》的邏輯來看,資源是很有限的,人的欲望卻無窮無盡,如果每個人天生都講文明、懂禮貌,問題倒容易解決,但偏偏人性本惡,誰都想搶到更多的資源,全不管別人的死活。幸好圣人應運而生,用等級和名分給每個人規定出資源分配的相應份額。

你從前面的內容里邊應該已經知道,儒家有一套非常復雜的禮學,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了很詳細、很繁瑣的規定,這都為了是強化一個人的社會角色意識,要他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處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等級網絡的某個節點上。但荀況并不迂腐,他還充分考慮到階級流動性的問題。《王制》篇里有這樣的內容:即便貴為公子王孫,只要言行不合乎禮義,就該降為平民;即便只是平民子弟,只要努力學習,言行合乎禮義,就應該升入士大夫的行列。

(2)有序的不平等與無神論

人人平等的社會一定是你爭我搶的社會。《荀子》分析說: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名分相等、權勢相等還是地位相等,都沒法形成統屬關系,于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一切只能靠拳頭說話。荀況生活的時代確實是這樣的,看到的景象和霍布斯看到的一樣,但他是從儒家慣有的名分問題上找原因。遙想周朝初年,天子統治天下,諸侯統治自己的國家,但到了戰國,諸侯竟然開始稱王,和天子平起平坐,而且秦王是王,齊王也是王,到底誰尊誰卑,全憑實力說話。諸侯和天子都平等了,社會也就徹底亂套了。

社會怎樣才能和諧有序呢?荀況認為,這全要靠最高統治者的圣明。從這個角度來看,荀況比孔子走得更遠,遠得甚至有一點靠近霍布斯了。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晚清的變法名人們掀起過一場批判《荀子》的文化運動,把中國兩千年的專制統治追溯到《荀子》思想,說《荀子》在歷史上只是“貌似”不被重視,其實就是幕后黑手。

在荀況看來,有序的不平等才是和諧的社會,這也算是取法自然的結論。

是的,天是高的,覆蓋著地,地是低的,承載著天,這才和諧。如果天和地齊平,那就是天塌地陷的災難。從“天尊地卑”出發,推論出男尊女卑、君子尊小人卑等等結論,看上去很自然,很合理。另一方面,天雖然尊貴,但如果失去了地的承載,我們就必須“杞人憂天”了。同樣道理,統治者雖然高貴,但如果失去了平民百姓的承載,就會從高處跌下來。《荀子》引述了一段古書上的名言,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這段話后來被說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為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的名言。但很少有人深究,這段話的背后其實隱含著無神論的前提。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相信天命,相信統治者是天在人間的代理人,結果商朝被不信天命的周族人推翻了。周朝建立以后,意識形態基礎是不明說的無神論,統治者需要揣著明白裝糊涂,以一顆無神論者的心去推行有神論,這就是所謂“神道設教”。但迷信畢竟是人的天性,于是久而久之,統治階層里的很多人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宣傳。后來孔子一心恢復周禮,就很有周朝初年的風格,不把無神論的窗戶紙挑破。

孔子這么做,在當時還能行得通,但到了荀況的時代,社會很動蕩,百家爭鳴也很激烈,多少學派的多少高手都盯著別人的雞蛋要挑骨頭,逼得人必須把話說透。這也是為什么孔子和老子的地位特別高的理由之一——這兩位的生活時代更早,沒有學術辯論的壓力,很多觀點都說得很簡略,解讀空間格外大,很難說他們哪里出紕漏了。荀況不一樣,哪怕是一個小問題,也要掰扯得特別清楚。所以他來講無神論,那就是徹徹底底、黑白分明的無神論。

《荀子》的無神論名言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就是說,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那么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也就不成立了。人只要順應天道,也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再有勤勞節儉的美德的話,那么就算發生天災也餓不死人。

這種觀點在當時很傷感情,因為人在亂世,對生活的不確定感會特別強,也就特別需要迷信一點什么。荀況不僅說天沒有意志,還說鬼神不存在,相面不可靠,風調雨順求不來,簡直不給脆弱的人類留一處心靈港灣。這樣的思想,從來都很難討好。后來在無神論這條路上,漢朝王充和唐朝柳宗元都是荀況的繼承人,結果也都被人冷落。我們中學歷史課上還把王充的《論衡》當成經典著作來講,其實這部書雖然水平很高,見地很了不起,但從來沒贏得過經典地位,屬于很冷門、很小眾的讀物。

今日得到

《荀子》就談到這里了,最后讓我們簡單溫習一下。今天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和諧有序的社會必然是不平等的。

下周要講的書是《管子》,它有很多超前甚至奇幻的經濟思想。這位管子,就是春秋時代的傳奇人物管仲。可是,管仲貴為國家總理,哪來的時間精力寫這樣一部大部頭呢?這就是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

就到這里吧,我們下周再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今日觀點: 《荀子》的禮學思想:和諧有序的社會必然是不平等的。 一、等級、名分、分別心 1、人類依靠禮義,施行等級...
    爺有蔓草閱讀 553評論 0 0
  • 你有自己的天空那里從來不下雨一如既往地驕傲一如既往地沉默
    七先生5閱讀 173評論 0 0
  • U 分享的這首歌是我聽韓庚唱的第一首歌。 在一個綜藝節目中,韓庚帶領的組合super j...
    f961ff2e749a閱讀 289評論 2 0
  • https://github.com/iamdaiyuan/ios_top_1000
    韓七夏閱讀 219評論 0 0
  • 她說地球不是圓的 是太陽的一只拖鞋 她說一條小溪也會睡覺 那些魚就是它的夢 她說她剛剛看到了春天 在她們學校的操場...
    歐羅巴海閱讀 304評論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