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你去商場打算買一件上衣,買了之后,覺得好像沒有搭的褲子。買完褲子,又覺得鞋子好像不搭配。這就是狄德羅效應。
如果把它總在習慣培養上,那就是習慣疊加。怎么理解習慣疊加呢?舉個例子。比如早晨讀書,你可以這樣設計,早晨打開音樂之后讀書,將“打開音樂”和“讀書”捆綁起來,久而久之,大腦就會自動化“打開音樂”,下意識的動作就是“讀書”。這樣更容易養成好習慣。
養成好習慣的第二個方法。微微分享的那個栗子特別能夠說明問題。我們有時候會出門忘記帶鑰匙,帶手機等,特別煩惱,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自言自語”。出門前,你就對自己說“鑰匙,錢包,手機”。這樣就會暢通無阻了。這個叫做“指差確認”。簡單來說就是目標或者習慣是什么,就說什么。
養成好習慣的第三個方法。比如你想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那就打造一個圖書角,有一個特定的環境去幫助達成目標。環境是塑造人類の無形之手,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之下,我們一些行為往往會重復出現。
還有穩定的空間,特定的用途,這句話也特別實用。比如床就是用來睡覺的,不要在上面打游戲玩手機等等,不然就會影響睡眠。
視覺提示這一點,也著實影響著我們。比如睡前總想看手機,有木有。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手機扔客廳,眼不見心不煩。這一招屢試不爽。
2019年,剽悍一只貓的總結里有一條就是,簡單來說就是“缺什么寫出來什么”,針對他講的,我定的年終目標里,有一個關鍵詞就是“自律”。于是,我就把“自律”兩個大字,貼在了特別顯眼的地方,這就是視覺提示,也容易養成好習慣。
最后強調微習慣的重要性。如果你想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那就從每天讀一分鐘開始,而不是我今年讀100本書。微習慣是自我提升的復利。有道理
如果你一年內每天進步百分之一,到你完成時,你將會進步37倍。相反,如果你一年中每天以百分之一的速度退步,你現在所有的東西都會降為零。
最后一句話,改變結果不如改變過程,改變過程不如改變身份。如果你想讀一本書,那我們可以成為一個讀者,如果你想跑步,那我們可以成為一個跑者。享受過程的點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