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 ? ?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 ? ?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者,忠信之簿,而亂之首。
? ? ? ?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 ? ? ?德高望重之人,不必以德行之戒律來約束,因為內心一直以德性為上。需要德行之戒來約束之人,必定是無德行之人,因為在其心中并無德性之存在。
? ? ? ? 上德之人不會刻意追求什么以達到某種目的,只有德性不備之人總以德為名而行無德之事。
? ? ? ? 有仁愛之人,追求仁愛而非以仁愛之名來達到某種目的。有正義之士,追求正義而非以正義之名來是達到非正義的目的。
? ? ? ? 知禮之人,追求禮法時無響應,也不會掄起胳膊去強迫他人來追隨。
? ? ? ? 所以無道就求其德,無德求其仁,無仁求其義,無義求其禮,人人都會有這樣的思維。只是所謂禮法,只不過表明忠信之淺薄,其實是禍亂的端倪而已。
? ? ? ? 所謂先見之明,不過是道的一點點表現而已,也是愚昧之始。因此,大丈夫必定安身立命于大道之中,絕不會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于大道之真實,不會站在智慧的虛華之中。所以一定是丟棄虛華而居道之本真。
? ? ? ? ? 三十八章開始講述德性。德乃道之華,道乃德之本,道體德相道德之用,便是《易經》精華在《道德經》的闡述。
? ? ? ? ?此章一連串的排列,徹底透析德性之根本,就是道之應用,唯有失道之人追求禮法約束,這就是社會多樣性導致的道德不顯的真實。
? ? ? ? ?道德之謂美,與儒學之謂真和佛學之謂善,便是修行路上異曲同工之妙。世界平衡轉化間,唯有修正才是根本,修正之初,失禮不失道,就是大圓滿。
? ? ? ? 德經開篇,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