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談論的主要對象是裴铏所撰《聶隱娘》小說原著,而不是電影《刺客聶隱娘》。】
1.
時隔五年,被尼姑擄走的女兒聶隱娘又被送回來了。對魏博大將聶鋒來說,這未必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尼姑說:“我已經把她教成了。”——這樣一個尼姑,能教什么東西給聶隱娘?眼前的聶隱娘還是原來那個女兒嗎?她回家了,帶回來的只有她自己嗎?她還會把什么帶進家門?
這件事究竟能不能問?問出的答案自己能不能承受?“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也許不問才是更好的選擇。但聶鋒決心已定,他不僅問了,而且一定要問個清楚。聶隱娘敷衍他,他不相信。聶隱娘暗示他真相可能很可怕,他還是要問。
于是一切都無可挽回了。聶隱娘承認自己現在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劍客。無法理解,無法接受,無法再做一家人。她成了瘟疫,惡兆,房間里的大象,需要被刻意回避。
2.
聶隱娘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做一個格格不入的人。她無法見容于家庭,也并不掩飾自己來自另一個世界。每天入夜既失蹤,自行其是,不作解釋。
從這一點上來說,侯孝賢的電影從孤獨入手去解說人物,以青鸞舞鏡比喻人物命運,倒是和原著很契合。只不過原著中的聶隱娘絕非沒有同類,這一點稍后再說。
說回到聶隱娘的命運:這樣格格不入的命運是在哪一天注定的呢?不是尼姑將她擄走的那天,不是尼姑給她寶劍的那天,不是她第一次殺人那天,而是她術成下山的那天。那天尼姑斥責了她,只因為她殺人時忌憚可愛小兒在旁,延誤了時間。尼姑告訴她:
“已后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后決之。”
任聶隱娘的故事可以被千般解讀,萬般變化,這都是繞不開躲不過的決定性瞬間,侯孝賢在電影里也讓尼姑忠實復述了這句臺詞。但他畢竟還是對這段情節動了手腳。在原著里,聶隱娘雖然因小兒可愛耽誤了時間,但最終還是完成了刺殺,“持得其首而歸”。而在電影里,聶隱娘直接因此放棄了刺殺任務。
這樣的改動讓聶隱娘保留了更多的人性,太多的人性。在后面的情節中,她不但不能斷其所愛然后決之,反而一次次因為心有所愛不能決之,以至于最終違背了師命,令尼姑感慨“汝劍術已成,卻不能斬絕人倫之親”。
這不僅是對師命的背叛,也是對原著的背叛。在原著中,聶隱娘與家人關系冷淡,婚姻關系莫名其妙,根本沒什么人倫之親可言。至此,我們可以說:電影《刺客聶隱娘》已經和原著《聶隱娘》沒什么關系了。
3.
再次回顧那個決定性瞬間,尼姑告訴聶隱娘:“已后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后決之”。聶隱娘是否真的按這句話去做,成了這樣一個人呢?
尼姑沒有讓聶隱娘再去做這方面實踐,就直接讓她術成下山了。可見她有極大的信心,認為這對于聶隱娘不是什么難事,根本不構成學習過程中需要邁過的一道坎。聶隱娘在向父親復述時,也仿佛理所當然,并未流露絲毫不滿或質疑。我們有理由認為,她確實踐行了尼姑的這句教導。
這讓她徹底成為一個不同的人。她已經無法指望世上再有誰能理解她,接受她了。
4.
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聶隱娘,在這個世界最親近的人看起來是劉悟。劉悟并沒有多大的能為,遇到精精兒、空空兒這樣道術高妙的刺客,根本束手無策。但他自有一些小本事,能占卜預測,算到聶隱娘要來殺自己,提前派人去迎接。聶隱娘意外之余,就轉而成為他的朋友和幫手。
劉悟到底是哪里打動了聶隱娘呢?也許是他無力抵御殺手卻派人迎接,這一行為所體現出的氣度和幽默感。也許是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卻有神算的本事,使得他看上去像是和聶隱娘的世界有所聯系,像是多少可以理解一點聶隱娘。
聶隱娘與劉悟之間肯定不是下屬對上級的關系。劉悟及其那套世俗體制權力怎么能約束聶隱娘呢?我們不知道聶隱娘為什么要從山林回到人間,不知她究竟要在人間有所為還是無所為。(此前聶隱娘曾在尼姑教導下,刺殺人間有罪之人。但我們不知道其目的究竟是行俠,或僅僅是學藝。)聶隱娘在大地上飄蕩,居無定所,在某個時刻,她暫時棲息在劉悟身邊。
5.
聶隱娘不是唯一在人間飄蕩的山林孤魂,精精兒、空空兒都是她的同類。他們都在大僚身側棲息,也給大僚幫忙,但并不真正效忠于誰。這一點充分體現在他們的工作態度上:聶隱娘和空空兒都放棄了刺殺劉悟的任務,離開了魏帥。他們放棄的理由也都過于輕易:聶隱娘是因為劉悟預測了她的到來并派人迎接,空空兒是因為一擊不中。
金庸認為這篇傳奇中寫得最好的人物是空空兒,“自來武俠小說中,從未有過如此驕傲而飄逸的人物”。因為他們是世外之人,不受人間權力制約,不歸忠義教條管轄,所以才能如此驕傲而飄逸。
6.
而精精兒為何與聶隱娘性命相搏,落得個身首異處?我想他也絕不是為了效忠魏帥(就好像在電影《功夫》里,火云邪神大戰楊過小龍女,難道是為了效忠斧頭幫嗎?),而必有其他理由。這個理由究竟是什么呢?也許是一時意氣,也許是誠心證道,也許是珍惜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我們無從得知。
這些世外之人,表面上生活在我們身邊,并不刻意隱藏形跡。但關于他們那個世界真正的秘密,他們從不泄露分毫。他們白日刺人于都市,人莫能見;他們遇夜即失蹤,及明而返。他們相博之時就在劉悟床邊,而劉悟所見只是兩旗飄飄,不見人跡。你只能從于闐玉上的匕首劃痕,知道他們曾經來過。或者除非他死了,你才能看到他突然從半空中跌落,身首異處。
在侯孝賢的電影里,聶隱娘的每一次打斗都直接呈現在鏡頭里,一招一式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我只能說,這可不是我想象的聶隱娘。
7.
一開始,聶隱娘對父親說:“這個磨鏡少年可與我為夫。”聶鋒不敢不從,就安排了這場婚事。
到最后,聶隱娘對劉悟說:“我要去尋山水,訪至人。你安排個閑差給我丈夫就可以了。”劉悟也按她說的做了。
于是在這段婚姻關系中,磨鏡郎自己始終是缺席的。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結婚之后,聶隱娘名正言順的從聶家搬出去住,這是我們唯一知道的婚姻給聶隱娘帶來的好處。但她會僅僅為此而隨便找個人結婚嗎?
聶隱娘去刺殺劉悟時,帶著磨鏡郎同行。如果他真是一個除了磨鏡別無所長的普通人,聶隱娘會在執行刺殺任務時帶著他嗎?
侯孝賢在電影里一再提及青鸞舞鏡,而聶隱娘嫁的恰恰是一位磨鏡郎,我覺得這是電影對兩人關系的解釋:聶隱娘就是青鸞,磨鏡郎就是鏡。磨鏡郎不是聶隱娘的同類,但聶隱娘能從磨鏡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電影里:聶隱娘來自山林,磨鏡郎來自江湖,他們都不屬于廟堂。聶隱娘不能斬絕人倫之親,磨鏡郎則在田興遇險時仗義相助,他們都有愛人之心。這些或許就是聶隱娘從磨鏡郎身上照見的自己。她下定決心,違背師命,最終的歸宿是和磨鏡郎在一起。
但這又是對原著的背叛。在原著中,聶隱娘早已離開了磨鏡郎,不知所終。他們之間的關系依然是故事中最大的迷。
8.
在我八九歲時的某天,爸爸買回來一本書,內容是中國傳統俠客故事匯編,其中就有《聶隱娘》。如今我早已不記得確切書名,嘗試了各種關鍵詞組合也沒在網上找到這本書。但在當時,這本書被我翻來覆去看了無數遍。總而言之,我對《聶隱娘》這個故事的興趣不是一朝一夕。電影《刺客聶隱娘》的上映是一個契機,讓我想湊湊熱鬧,說說上面這些對故事原著的想法。
在我個人看來,《刺客聶隱娘》之于《聶隱娘》,就好像《東成西就》之于《射雕英雄傳》,除了借用一些設定和人物,基本毫無關系。當然這不妨礙《刺客聶隱娘》是一部有趣的電影。電影里兩次出現田季安與群臣議政,群臣七嘴八舌,頭緒繁雜。我豎著耳朵聽也沒聽清楚理明白,正擔心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會受影響,沒想到那七嘴八舌的聲音就漸弱以至消失。我頓時釋然,才明白電影的用意就是讓你聽不明白,讓你覺得煩。田季安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
世事繁雜,田季安解決不了,聶隱娘憑一把羊角匕首同樣解決不了。她本為有所為而來,卻最終無所為而返。無為,才是一個俠客在亂世最好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