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曾經瘋狂迷戀過那個魔法世界的故事,這是一篇五年前寫的文章。今天看新聞,知道斯內普教授離開了這個世界,對不起,請允許我這么冒昧地稱呼他。五年過去了,自己不再這么投入于這個故事,然而我還是想說一句感謝,感謝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英國演員,感謝羅林,感謝你們將魔法帶入了我的生命,謝謝!
回憶或是總結《哈利波特》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可以回憶的太多,說要總結也很難寫盡羅琳七部書,十七年的堅持。標題是在《青年文摘》紀念哈利的彩頁上讀到的,或許那可以小結追隨故事起伏了十年的哈迷的心聲,一句話很難講盡所有的感受,而在當下,再回首,我們會想起電影開頭那個襁褓中的嬰兒,十年,一切在國王十字火車站開始,而一切也在那里暫時作別。
? ?故事如果僅僅是一個故事,我想那樣的故事會失去了許多的精彩,或許這也就是《哈利波特》之所以成為《哈利波特》的原因,他遠不僅僅是一個故事: ? ? ?開始的一切,讓所有人都認為這僅僅是一個不同一般的童話,一個擁有魔法的世界,一個關于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故事在霍格沃茲的空間里無限延伸。羅琳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是深刻的,她不會滿足于僅是發揮自己想象。而其中最為深刻的命題莫過于——“死亡”。當我們在書中沉醉,當我們與哈利一起面對了死亡,我們才明白這原本就不是一本簡單的童話,早在第一部,當哈利面對鄧布利多“如果魔法石被毀,是不是你的那個朋友也會死?”鄧布利多的回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暗示了命運對于哈利的抉擇——“對于勇敢的人而言死亡只不過是又一場偉大的冒險。”小天狼星在第三部中告訴哈利“愛我們的人永遠都不會真正離開我們,因為他們在我們的心中”這就是羅琳向我們所展示的立場,“遠遠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這就是伏地魔與哈利的不同,即使他們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他們的身上有著太多的聯系與相同,他們終究是站在不同立場的人,伏地魔將死亡強加于他人以追求自己的永生,而哈利選擇了愛,正如他的母親用生命與愛守護了他。這就是故事的開端。 ? ? ?當小天狼星離開了親愛的教子,當鄧布利多那智慧強大的身影從霍格沃茲的高臺隕落,當史上最強悍的傲羅——瘋眼離開,當盧平、唐克斯、弗雷德、斯內普,所有那些熟悉的笑容在瞬間凝固,“死亡”這個縈繞于第七部圖書的中心被逐步的提煉。人應該怎樣面對死亡,書中三兄弟的故事給了人們三個不同的選擇,選擇擁有最高魔法的魔杖?從可以輕易操縱他人的生命。還是可以讓人起死回生的復活石?喚回那些失去的愛。或是可以獨善其身的隱形衣?僅僅守護當下美好。 ? ? ?最終羅琳讓哈利面對了死亡,他必須要死,那是命運從一開始便安排給他的一個宿命。那句篆刻在哈利父母墓碑上墓志銘“最后一個要戰勝的敵人是死亡”那是哈利最終要獨自面對走向的結局。對于“死亡”最好的闡釋莫過于鄧布利多在最后與哈利的對話“真正可以征服死亡的人,不是試圖逃避或是操控,而是知道那個既定的結局,并且深知遠遠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死亡圣器,可以操縱人生死的東西,它將的人的權利無限放大,這是伏地魔所追求的,窮其一生,到死依然不曾悔悟,有很多的話可以總結伏地魔,但是最適合顯然還是鄧布利多的那一句“不要同情死了的人,要同情那些活著的人,尤其是心中無愛的人” ? ? 在最后交鋒之中,哈利與伏地魔,伏地魔高呼的咒語是阿瓦卡索命,而哈利的咒語是除你武器,這是哈利在戰斗中最常用的咒語,第七部的開篇曾有哈利與盧平的對話,盧平高聲叫道:“除你武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用死咒,你不殺死他,他會要了你的命。”哈利的回答很簡單:“我不會因為別人當了我的路就要了別人的命。”這就是哈利,同樣是《青年文摘》中那一段總結——“哈利,你擁有至純的靈魂” ? ? ?這就是羅琳在書中對于道德與靈魂的拷問,“伏地魔從來都只是自己給自己樹立了最強大的敵人,如果他不殺你的父母,你不會想要報仇,如果不是他要殺你,他也不會變成一個沒有軀殼的游魂,你也不會掌握蛇語,不會擁有那個疤痕,不會一次又一次的阻止他的復活。現在他殺死了你的教父,你最愛的人,你更有要終結它的欲望與力量。” ? ? ?有一句話,很多人在看過之后會忘記,甚至這一句連哈利都沒有領悟的話語,鄧布利多的妹妹,鄧布利多為她選擇的墓志銘“心在哪里,寶藏就在哪里”這或許可以很好的總結《哈利波特》的故事,正如第二部中鄧布利多的名言“你成為什么樣的人,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是你的選擇”心靈所作出的選擇,面對死亡的抉擇。成就哈利的功績與偉大,也決定了伏地魔的萬劫不復。 ? ? ?這就是我從書中所收獲的智慧,合上書,當我再回憶起書中的話語,回憶起過往十年的點點滴滴,原來不僅僅是哈利,那些字句,那個神奇的故事已經指導并影響我的一生。所以感謝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