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邪門不邪門?
我剛剛想到這個題目和素材,手機一震,彈出來幾個字:親愛的,在嗎?
沒錯,發微信的,正是我準備拿來做素材的主人公本尊!
我們還真是心有靈犀啊!
每個人大概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吧?好久不聯系,朋友圈連贊都不給你點的人,突然發來一條信息:在嗎?還專挑你上班正忙的時候。
你回一句:在啊,怎么了?
對方半天沒消息,過一會兒又發來幾個字:問你個事兒。
你等著TA接著說呢,又是一陣沉寂。
趁著有一會子閑工夫,你問一下:什么事兒啊?
再要過上一陣子,對方才慢條斯理地說,有個什么什么事,想找你幫幫忙。
你有什么事不能一次說完啊?非得擠牙膏,好像我得求著你讓你找我幫忙似的。我雖然不是大人物,但我也有很多事要忙,不是成天守著手機等你問我在不在的。
我當然在了,我活得好好的!
說話是個技術活兒,咱不求有多藝術,可也稍微講究點兒好嗎?畢竟《你說話的溫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會說話的人總是受歡迎的。就像何炅老師一樣,任何時候,從他嘴里說出來的話,總會讓人覺得非常舒服。
1.職場上,顯得專業點
在職場上,你說話的方式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你的專業性。一個說話毫無邏輯,主次不分的人,是無法贏得上司和同事的信賴的。
①先總后分
開會時,領導的階段性總結報告,都是有套路的:總――分――總。
總體來看,二季度各項業務發展態勢良好,各項指標大部分均已完成,但仍存在個別問題……
接下來,就會詳細就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分別闡述。
最后,再總結性陳述,并對未來的工作提出要求。
我剛工作時,聽不太懂時任領導講方言,每次開會,都覺得無聊透頂。看著前排的中層干部不停地在筆記本上寫啊寫的,我特別不解:他們都在記什么啊?有什么好記的呢?
后來,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開始能聽的“懂”領導在會上的發言了。
不僅僅是可以聽懂方言,我開始明白哪些話是要記下來的,也能搞清楚這份發言稿的結構。
再后來從基層調到機關,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越來越多,我除了聽,也開始思考,寫稿的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雖然是以文件的形式寫出來,但在思路、結構和措辭上,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幫助的。如果能像寫公文一樣條理清晰地說話、處理問題,一定會為我們加分不少。
②直擊需求
《麥肯錫方法》、《向上匯報》、《重新定義公司》,越來越多人提到了30秒“電梯演講”、匯報工作要“快、短、近”等等。
時間才是最貴的,尊重和珍惜別人的時間,也是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時間。
領導為什么不自己去拿快遞,而是讓你去?因為他的時間寶貴啊!他有一大堆事等著處理呢,會有功夫聽你廢話嗎?
你敢不敢在微信上問領導:在嗎?
不管你敢不敢,反正我不敢。而且每次領導在微信上安排工作,我一定會回復“收到”。
我也曾因為不懂得“直擊需求”,在向上匯報時說了許多廢話。雖然領導并沒多說,但事后每每想起,我都深感羞愧。
當你匯報工作時,沒有人會關注你在過程中付出了多少,上級在意的只是結果。付出的過程,于己,是收獲;但如果任務沒完成好,于人,便是白搭。
有什么事,就用最精煉的語言說出來。想不被領導在心里“拉黑”,就快快來修煉自己的“說話之道”吧!
③使用“高級詞匯”
工作中經常需要發郵件,寫文件,發通告等等,這類特殊文體的對寫作者的要求通常比較高。
我們不能像跟人聊天,或是寫日記一樣,很隨意地去安排或是匯報工作。
比如要發通知,郵件標題一般需要寫明“關于召開XX會議的通知”。正文部分,則會清楚地列明舉辦會議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及注意事項等。
一些其他事項,也會在最后做特別提示:各單位要安排專人做好會議準備和會務工作,確保會議順利進行。參會人員提前10分鐘進場,會議期間請將手機置于靜音狀態。如有問題,請及時與XX部門聯系。
沒有誰發通知會用口語化的文字:明天下午開會,記得準時參加哦!
2.隨手可用的繪圖法
相信這個方法很多人其實早就用過了。
有時我們在日常對話中,為了使對方更好地理解,會隨手找來紙筆畫一張簡易圖。比如描述一下某個建筑的地理方位。
再看一些企業的招聘或是宣傳文案,也會采取圖文結合的方式,突出關鍵詞,來吸引目標群體的注意力。
而現在越來越流行的思維導圖,更是將關鍵詞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3.在生活中,顯得貼心點
判斷一個演講是否成功,就看在前20秒內,演講者能不能抓住觀眾的心。
《你說話的溫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一書中,又提到了“15秒主題法”。即在15秒的時間內,迅速表達出主題思想。
看來,不能迅速get到主題的人,是要被全世界嫌棄的節奏哇!
再說回發微信這件事。
我們的日常對話,自然不必像公文一樣嚴謹,但也要注意說話方式。
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事情十萬火急,也不得不求助別人,那么請你電話聯系或是直接在微信中說明來意。
如果你只問一句“在嗎?”就消失不見,之后還要別人一直追著你問“有什么事?”,是不是顯得很沒禮貌?
別人如果搭理你,勢必要中斷自己手頭的事情,浪費一些時間,但是你卻絲毫不覺得有什么不妥。時間久了,可能就沒人愿意搭理你了。
其實我也跟我同學說過,我上班的時候會比較忙,如果你有事,就直接告訴我,我看到后一定會回復你的。
遺憾的是,她可能沒明白我的意思。我印象中已經很多次了,問完“在嗎”之后,就得我去追著她問“什么事”。
有時候她發來“在嗎”之后幾個小時,都不再說話。我問完她之后,她也是幾個小時沒動靜。看來也沒什么要緊的事,那又干嘛非得打擾別人呢?
可能是我心胸狹隘,我已經越來越不想回復她的消息了。
前文中提到的,《麥肯錫方法》、《向上匯報》、《重新定義公司》這幾本書,都涉及到了一些職場中高效工作和溝通的方法。
但其實知識是能夠融會貫通的,不論是前面三本書,還是今天的《你說話的溫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其中講述的一些方法、技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
記得有段時間,微信公眾號上有文章,提到“發微信體現人的情商”,深以為然。如果沒有時間細細讀書,那不妨找點類似的文章來讀,對比、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