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湄江山歌多情動聽,剛入仙人府景區,就傳來了陣陣悠揚婉轉的歌聲:“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雙雙定茶園。定得茶園十二畝,老板開價我還錢。二月采茶茶發芽,姐妹雙雙摘細茶。姐摘多來妹摘少,摘多摘少早回家……”循聲望去,只見仙人洞景點門口,幾個身著藍格花衣的村姑,手拉手盡情地演唱。音律婉轉,淳樸美妙、沁人心脾。這便是湄江山歌特有的旋律和韻味,一陣陣掌聲發自一位位遠道而來的游客內心的贊美。
說起湄江山歌,不得不提梅山文化。湄江位于漣源北部,與梅山文化發祥地安化、新化毗鄰,長期受梅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正是在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風物人情的孕育下,湄江山歌才得以形成。
據說,古梅山人沒有文字,人們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反映生活,記事傳書都靠歌謠表現。流傳在湄江一帶的歌謠,就是湄江人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的。它形式活潑,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有寫傳說的,如《張五郎神話歌》;有講常識的,如《十雙鞋》;還有寫情感的,如《十想》。特別是情歌,充分體現了湄江人的多情浪漫。無論早晚、閑忙,可獨唱、對唱、齊唱。
新中國成立后,湄江的滟塘、鳳家一帶,還有過搭臺對唱山歌的現象。湄江人那種淳真、直率、樸素的性格,在湄江情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風情。相對其他梅山歌謠的粗獷,湄江山歌要顯得柔和一些。這也是為什么湄江山歌以情歌見長的原因。湄江人離不開情歌,情歌就如同男女雙方傳遞情感、傾吐心曲的橋梁和催化劑。每逢風清月白之夜的樹下、水邊,就成了歌場、愛窩,一些春心萌動的青年對著自己心愛的戀人,用歌聲送去他們眷戀之情如“高山高嶺高上天,望見哥家冒青煙,何日得到哥家去,冷水淘飯也清甜”是對意中人的傾慕、贊美和癡想。
湄江山歌中這樣你儂和儂的情歌比比皆是。許多聽過湄江山歌的人都評價湄江山歌是地方文化瑰寶,無論它的地方特色和藝術品味,完全可以同廣西客家山歌、云南傣族民歌、江浙民歌、陜北信天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