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融創與萬達發布聯合公告,融創以總價約632億元收購萬達旗下13個文旅項目和76間酒店。
這筆高達六百多億元的收購行為突然發布,是萬達電影停牌并購萬達影業之后,王首富的又一個大新聞。公告主要內容如下:
1、萬達以注冊資本金的91%即295.75億元,將十三個文旅項目的91%股權轉讓給融創,并由融創承擔項目的現有全部貸款。
2、融創房地產集團以335.95億元,收購前述76個酒店。
3、雙方同意在7月31日前簽訂詳細協議,并盡快完成付款、資產及股權交割。
4、雙方同意交割后文旅項目維持“四個不變”:品牌不變、規劃內容不變、項目建設不變、運營管理不變。
5、酒店交割后,酒店管理合同仍繼續執行,直至合同期限屆滿。
6、雙方同意在電影等多個領域全面戰略合作。
然而更令人困惑的是11號上午,融創又發布公告公布了收購支付的細節,其中第四筆付款細節是:
4.賣方(萬達)收到第三筆付款后5個工作日,賣方通過指定銀行向買方(融創)發放貸款人民幣29,600,000,000元(期限為三年,利率為銀行三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買方收到該貸款后2日內,向賣方支付剩余對價人民幣29,575,000,000元(「第四筆付款」)。
這等于就是說,萬達借給融創296億,用來給融創收購自己的資產。這筆借款金額占了此次收購價近一半。
借一大筆錢給人家收購自己,這是什么套路?
王健林表示:轉讓項目能大幅降低萬達商業的負債,并進一步實現輕資產化運營。王健林預計,交易完成兩年后,萬達商業租金等收入將超過地產收入。通過這次資產轉讓,萬達商業負債率將大幅下降,這次回收資金全部用于還貸,萬達商業計劃今年內,清償絕大部分銀行貸款。
作為百姓,只能拋開別的八卦不談,從我能看到的商業和財務角度來看吧。
結合王健林的表態,此次收購給萬達帶來的重要變化就是,賣掉了部分重資產項目,轉移了這些文旅項目的貸款。同時獲得資金用于償還債務,此舉將減少企業負債,同時減少財務費用發生。可以預見對萬達財務的影響是收入下降,財務費用下降,利潤可能并不會下降。因為占交易一大部分的酒店業務并不賺錢,卻又是資產很重的一塊。
減少負債、賣出重資產,萬達商業是在謀求輕裝上陣。目前萬達商業正處于重回A股市場的關鍵性階段,IPO進程“已反饋”。
此時選擇賣出文旅、酒店產業,對于IPO順利進行有兩個好處:
一是拿到部分資金償還貸款,優化資產負債表情況。
二是賣出的這些資產有大量地產項目,考慮到目前房地產公司IPO發行幾乎處于停滯,萬達商業此次出售將改變舊的商業+地產的公司性質,將公司性質偏向商業公司,從而為上市助力。
至于萬達借錢給融創買自己,又是因為什么?個人認為原因有:
一,融創收購資金絕大部分來源于借款流入,上半年融創已經有樂視等7場收購需要支付,萬達此次的巨額收購,融創很可能拿不出這么多資金。而萬達又急于達成交易,所以以貸款形式提供部分資金。
二,借錢給融創收購自己,表面看起來只是錢走了個過場,但財務處理上,萬達會降杠桿、且財務費用進一步減少,鑒于這些項目基本未盈利,萬達的報表利潤很可能會增加。
而孫宏斌融創方面,此次以注冊金價格收購萬達的這些資產產權,價格很低,這是對融創來說最為直接的好處。
但融創2016年年報顯示,賬面現金520億元的非受限資金中,僅46億元來自經營業務收入,其他近400億元歸因于借貸收入。
2017年的重大收購,必將進一步提高融創的杠桿,樂視的坑剛占好,又來接萬達的盤,融創可以稱得上非常膽大。
此時感覺我們吃瓜群眾看這種等級的商業動作,如同神仙打架一般,只觀其皮毛,誰也不知道王健林、孫宏斌兩位大佬的全部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