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著 ? ? ? ? ? ? ? ? ? ? ? ? ? ? ? ?(中國)聞中 ? ?江小敏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我這里,所有的分別與差異消失了,所有的正確與錯誤消失了,所有的妄想和無知也徹底消失了,我走在了超越任何屬性的道路上。”哪里還有什么法則我必須遵循,什么法則我不需要遵循呢?從彼種高度來看,宇宙看起來,它就像一個充滿泥濘的大水坑。Hari,OM Tat Sat,只有神存在,再無別物。此在彼中,彼在此中,神啊,惟有在你里面,才是我永遠的庇護!和平,和平,和平!(1895年6月28日)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馥郁圣潔的千島公園
此書形成于1895年的暑期,地點則在美國紐約州的千島公園。
千島公園(Thousand Island Park),位于美國圣勞倫斯河與安大略湖的交匯處,群島密布,是美國著名的度假與避暑勝地。這原是個不大被常人注意的地方,如今卻意外地成了一個應許之地。沃爾多女士在回憶中是這樣介紹的:
“這個地方確是名副其實的圣潔之所。在我們的腳邊,就是海洋般無際的青蔥綠意,那是樹頂的葉子,它們在微風中起伏蕩漾著,整個所在都被這種濃密的樹林所包圍,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房子,似乎我們就處在蔥郁的大森林的深處,遠離了人類的氣息。而這些樹林卻一直延伸到了圣勞倫斯河的開闊區域。河面上則是星星點點的島嶼,閃爍著光芒,那便是旅店與船屋的一星燈光。這一切是那么的縹渺,好象是被人們虛構與幻想出來的,而非真的現實人間。
沒有任何人類的聲音會打擾我們的隱居生活,但我們會聽得見蟲子的低語,鳥兒的歡歌,還有微風拂過樹葉的輕輕的嘆息。在此情此境當中,那月光總是柔和地照亮著整個大地,它的面容卻又會在水面上閃爍。就在這迷人的仙境里面,‘我們遺忘了世界,世界也遺忘了我們’。我們在彼此兩忘的歲月當中,只是同自己所熱愛的導師一起度過這些深受祝福的幾個星期,聆聽著他啟發靈魂的深刻言辭。”
?《千島語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預計2017年11一12月出版
《千島語錄》導讀
?《千島語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印度)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著
S.E.沃爾多女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記錄者沃爾多女士非等閑之輩,她世家出身,原本就有很好的哲學修養,喜歡探究存在界的奧秘,與著名哲學家愛默生有親戚關系,彼此還有較密切的接觸,她也熟悉超驗主義者譬如梭羅、惠特曼等人的各種作品。她尤其見識過各種西方文化精英的虛弱、虛空,與虛偽,以及諳于說教、短于自省的秉性。正是維韋卡南達尊者的出現,讓她看到了一個能夠把自己的人格與學識完美統一起來,而且還能將旁人提升至一個高聳的精神境界,品嘗到靈性世界真實甘露的人,這令她十分震驚。與維韋卡南達認識的那一年,她已經接近五十來歲,第一次見識尊者的魅力,應該是在1894年12月份的最后一天,那是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倫理協會舉行的年末講演,地點是波切大廈(Pouch Mansion),自此,她就開始陸陸續續跟進尊者的各種演講,從其保留下來的書信來看,沃爾多女士似乎還成了尊者在紐約各種課程的重要聯絡人與組織者。 沃爾多女士后來皈依了印度教,維韋卡南達給她取的法名是“哈瑞達思”(Haridasi),其意為“服侍神的仆人”,她除了日常的協助、秘書工作與照顧尊者之外,最大的功績就是整理了兩本堪稱偉大的書籍:其一、是尊者的《勝王瑜伽》;其二、就是此本《千島語錄》。這應該是甚為嘉美的人間服務。】
導 ? ?論 ? ? ? ? ? ?
1893年的夏天,一位年輕的托缽僧(Sannyasin)來到了溫哥華。他是在去往芝加哥宗教議會(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大會的路上。然而他并不代表任何被承認的宗教組織,他既不知名,又無經驗,只是被馬德拉斯的一群熱誠的年輕人所鼓動、所推舉,最后,抱著印度的使命,決定來參加此次宗教大會。其實,若論真正代表日趨消亡的印度古老宗教的,也許再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于是,這些人就開始挨家挨戶,為他的這次行程籌集了款項,包括幾位土邦大君的捐款。最終,彼時尚籍籍無名的年輕僧人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就這樣開始了他長長的旅程。
對于這樣的任務,確實需要巨大的敢于冒險的勇氣的。作為一位印度教的苦行僧人,離開了自己神圣的母邦的地土,準備到完全異樣的他國去弘道,這對我們許多西方人來說,是頗難體會的。特別是像他這種已全然棄絕了塵世生涯的托缽僧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曾被徹底訓練,以擺脫世間的俗務和物質的生活。所以,我們可以想見,由于他不習慣于對錢財的處理,也不熟悉任何節省腳力的行旅方式,在他的行腳途中,或被搶劫,或被欺詐。當他最終抵達了芝加哥這座城市時,幾乎是身無分文。身上既沒有一份可靠的引薦信,又不認識這個大都市里面的任何一個人。煙深語喧人不識,日暮客愁故國遠,這是一種令任何強大的人都會氣餒的尷尬情境。但是,斯瓦米把此種狀況完全交給了他信賴的神明,他堅信大神的護佑。
幾乎有兩個星期之久,他的盤纏尚且勉強能夠滿足那些旅店老板和其他閑雜人的無理要求與盤剝。但是,身上所持有的那一筆日趨稀少的錢款,很快就會落入一種可憐的窘境。他意識到:如果自己不想餓死街頭的話,那就必須馬上找到一個生活費用相對低廉的所在,以維系一些時日。總之,他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曾勇敢地準備挑起來的那個弘道的使命。然毋須諱言,確實也有那么一瞬,沮喪和懷疑掠過了他的心湖,甚至奇怪自己為何會聽從馬德拉斯那幾位頭腦發熱的毛頭小伙的建議!既然無有其他道路可以選擇,他不無悵惘,便只好孤身前往東部的波士頓,決定發電報請求匯款;而且,若是確有必要,則返回印度。
然而,尊者堅信神明定有安排。在火車上,他果然遇見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此女士十分友善,對他生起了極大的興趣,并邀請他去她的家里作客。也正是在這位女士的家中,他結識了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在與斯瓦米深入交談了四個小時之后,這位教授對他罕見的才能有了深刻的印象,突然問道,為什么他不代表印度的宗教,去參加在芝加哥召開的宗教議會呢!于是,尊者解釋了自己的困境,自己正是為此而來,只是既沒有錢,也沒有任何引薦的介紹信,能讓他與大會有關的任何工作人員聯系上。那位教授立即回答道:“邦奈先生(Mr.Bonney)是我的朋友,我可以為你專門寫一封推薦信給他。”這位教授當場寫就了推薦信,并在信中稱,自己已經發現了眼前這位無名的印度教僧人,是“比所有博學的人加在一起,還要博學者”。嗣后,尊者就帶著這封介紹信和教授以其美意贈送的火車票等,再一次返回到芝加哥,很快,他就被宗教議會的工作人員作為正式的代表接受了。
在宗教議會開始的第一天,尊者作為東方宗教的代表,取得了在開幕式發言的資格。是啊,他的目的終于達成了!但是,當他看到那么多的聽眾,一陣突如其來的緊張抓住了他。其他的代表早早就準備好了各自所演講的內容與主題,而他,什么都沒有,他要向六、七千位陌生的男女聽眾說些什么呢?所以,整個上午,每次輪到他時,他都不得不往后推延,向大會的主席說道:“請讓其他的代表先做發言吧。”直至傍晚,臨近五點,巴羅斯博士(Dr.Barrows)站了起來,介紹了他的名字,并說,他就是下一位的演講者。
此種關鍵時刻,反而鎮定了維韋卡南達的緊張,激發起了他的全部勇氣。于是,他立即站起,走到了演講臺上。這應該是作為苦行僧的尊者人生當中的第一次,面對這么龐大的人群,以這樣的方式,以這種站立,開始了演講。然無論如何,其效果卻分外令人激動、令人振奮。當他看著那如同海洋一般人群的期待的臉,尊者霎那間渾身都充滿了力量,充滿了雄辯的激情。“美國的姐妹們,兄弟們……”就這樣,他那音樂一般的聲音,開啟了演講。他成功了,并受到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持續的歡迎,在接下來的會議期間,那種歡迎的程度,沒有絲毫的退潮跡象。此后大會的每一天,人們總是對他充滿了期待,熱切地傾聽,一直到宗教議會結束的最后那一天。每一個炎熱的日子里,人們趕來此地,似乎就是為了聽聽他的演講,而待到了最后的時辰。
于是,尊者在美國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大會結束后,因考慮生存所需,他接受了一個演講機構(Lecture Bureau)的邀請,到美國西部的各大城市做巡回演講。雖然,他吸引了大量的聽眾,但他還是很快就放棄了此項工作,因為他覺得這種工作與自己的志趣十分不投。他來此處是作為一位宗教的老師,而非屬于世俗問題的公眾解答者。所以,他放棄了這份利潤優厚的職業。1894年,尊者來到了紐約,開始了他真正的使命。他首先拜訪了在芝加哥結識的朋友,他們屬于當地頗為富有的社會階層,他一開始就在他們不同的客廳,或大堂里面,展開了他的弘道演講。但他仍然覺得不滿意,頗有不少的挫折。他大概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演講所激發起來的那種興趣,并不是他想要的那一類,那里有太膚淺、太無聊的需求。因此,他決定擁有一個純然屬于自己的空間,在彼處,只要是真誠的真理的探求者,無論貧富,皆可自由的進來。
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倫理協會”(Brooklyn Ethical Association)的一次演講,順理成章的推進了他獨立傳道的目標之實現。此協會的主席,路易斯·G·詹姆士博士,早已聽說過這位年輕的印度教僧人的故事,他尤其被尊者演講的能力,還有他帶給西方文明國家的靈性信息深深吸引。于是他邀請尊者到協會發表演講。那已經是1894年的最后一天了。在倫理協會正在舉行會議的波切大廈(Pouch Mansion)里面,尊者的講演吸引了大量的聽眾,擠滿了整個演講的大廳。他所講的內容是關于“印度教”(Hinduism)。那天,他穿著長袍,裹著頭巾,闡述了他自己出身的那塊土地上的古老宗教。當夜色漸濃,而聽眾們的興味卻絲毫未減。于是,大家明確地要求在布魯克林能有他固定的課程。此正是尊者的悲心所系,所以他自然答應。從此,他在波切大廈與其他的一些地方,陸陸續續展開了系列的課程,以及一些公開的演講。
一些已在布魯克林聽過斯瓦米演講的人,便開始來到了他在紐約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原來只是一間公寓二樓的普通房間,惟有幾把椅子,和一間面積不大的客廳,顯然很快就不能容納隨后迅速增長的學生的人數,人們不得不坐在碗櫥上,角落里,大理石制就的盥洗臺面,還有一些干脆坐在了地上,按照尊者母國的那種方式,盤腿而坐。而尊者本人就是這樣的盤腿坐在地上演講,傳授這些熱切的學生們有關印度吠檀多哲學的偉大真理。
最終,他感到他的使命真正開始了。這個使命就是向西方的文明世界傳達他自己的古魯的思想。他的古魯就是室利·羅摩克利希(SriRamakrishna),他宣示了各種宗教的真理,以及它們在根本上的一致。由于課程規模的快速增加,樓上的小房間已經不夠用了,他們便使用了樓下更大的雙客廳房間。尊者一直教授到了本季度的結束。由于他的授課是完全免費的,必要的開支只能依賴于自愿的捐助,但這顯然不足以支付租金和日常的維系。于是,尊者宣布了一系列關于世俗問題的公開演講的開展,以換取報酬,來支持他的宗教課程。他這樣解釋,在印度的宗教傳統里面,一位宗教老師不僅應該免費授課,而且如果有可能,也應該由老師來承擔他自己的工作費用。在更久遠的古代印度,為師者為門徒提供住處和食物,乃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慣例。
還有一些人,那是已經對尊者的課程備感興趣的學生,便希望他能夠在整個夏天繼續授課。然而,經過了這一個階段的艱苦工作之后,尊者已經深感疲憊。所以一開始,他對延長自己的授課是持有異議的。況且,許多學生也會在夏季的這個時間,紛紛離開這個地區。不過,問題最后卻自行解決。我們當中的某一個學員,她在位于圣勞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的最大島嶼——千島公園上面有一座小小的別墅,她愿意提供給尊者使用,以便容納像我們這么多的人眾。這一計劃對于尊者顯然是有吸引力的。于是,他同意在短暫訪問了一位友人的緬因之營(Maine Camp)后,就加入了我們。
D小姐就是那位擁有這座別墅的女學員,她覺得要為這樣的場合,準備一個特別圣潔的所在,于是她又建造了同原來的房子相匹配的輔樓。這是D女士奉獻于自己導師的一份真摯的愛意。別墅有著相當好的位置,處于較高的地勢,可以遠眺美麗的河流,視野開闊,而且舒展,圣勞倫斯河上點綴著許多遠近聞名的眾多島嶼。向北而望則是更加開闊的加拿大的河岸,越過這些河岸,能夠依稀辨認出遠處的克雷頓(Clayt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房子立于一座小山丘的上面。小山面向有些凹進的河岸,故構成像似小小的湖泊一般。而這房子確實是建造在“一塊大巖石上”,周圍則繞著巨大的石塊。新的輔樓就建造在陡峭的巖石上,有如三面有窗的燈塔,前部是兩層,后面是三層。我們中的一位學員擁有較低層的一個房間,在其上面,有一個房間,幾扇門都敞開著,顯得又大又方便,這便成為了我們的教室。尊者就在此處,給我們做深入的靈性指導,一天四小時左右。這間大房間之上,則是尊者單獨使用的居處。雖然已經有了一扇開在第二層游廊上面的門,但為了讓這新的輔樓有更好的隱蔽性,D小姐又為它單獨配上了一架朝向戶外的輔助樓梯。
這樓上的游廊便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為尊者所有晚上的談話都在這里進行。游廊是寬敞而又隱蔽的,它是沿著原來屋子的西南邊延伸過來。D小姐則擁有此游廊的西面,并用遮擋物仔細的隔離了開來,因此沒有任何的陌生人會打擾到我們的私密授課空間。就在這個與世相隔之地,靠近他的門邊,與我們所熱愛的導師坐在一起交談。我們在夜中靜靜安坐,如饑似渴的吸收著那些啟發人心的圣潔辭句。
這個地方確是名副其實的圣潔之所。在我們的腳邊,就是海洋般無際的青蔥綠意,那是樹頂的葉子,它們在微風中起伏蕩漾著,整個所在都被這種濃密的樹林所包圍,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房子,似乎我們就處在蔥郁的大森林的深處,遠離了人類的氣息。而這些樹林一直延伸到了圣勞倫斯河的開闊區域。河面上則是星星點點的島嶼,閃爍著光芒,那便是旅店與船屋的一星燈光。
這一切是那么的縹渺,好象是被人們虛構與想象出來的,而非現實的人間。沒有任何人類的聲音會打擾我們的隱居生活,但我們會聽得見蟲子的低語,鳥兒的歡歌,還有微風拂過樹葉的輕輕的嘆息。在此情此境當中,那月光總是柔和地照亮著整個大地,它的面容卻又會在水面上閃爍。就在這迷人的仙境里面,“我們遺忘了世界,世界也遺忘了我們”。我們在彼此兩忘的歲月當中,只是同自己所熱愛的導師一起度過了這些深受祝福的幾個星期,聆聽著他那啟發人們靈魂的深刻言辭。每次晚餐過后,我們便會來到這個游廊,等待我們導師的到來。很快,尊者就會在適當的時候,安靜地步出他自己的房間,坐在他慣常的位置。他總是會與我們至少待上兩個時辰。就是這樣充滿光輝的夜晚,月照中天,尊者對我們說著話,然后,月沉西邊,而我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時間的流逝。
那許許多多重要的夜間談話,因沒有被記錄的可能,故而只能保存在聽講者的心里。而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那些神圣的時光,如此強大、如此高聳的靈性生活的種種片段。彼時,尊者已經將自己的摯誠之心、自己的全部努力都在我們面前坦露了,他的古魯的靈魂,似乎正在藉著他的嘴巴開口說話,驅散了我們所有的迷惑,回答了我們所有的質疑,還安撫了我們所有的恐懼。很多時候,尊者似乎快要忘記了我們的存在,而我們也幾乎止住了呼吸,生怕打擾到了他的凝神與專注,中止了他思想的自然流動。他時常會從其座位上站立了起來,在狹窄的游廊中間,一邊上下走動,一邊是完美的雄辯,汩汩滔滔,奔瀉而出。那些時刻,他是無比的溫和,且又無比的可敬,這很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古魯教育其門徒的方式:在與自我的深度合一當中,讓弟子們坐在一邊仔細地聆聽,分享自己涌現出來的無上的靈性甘露。
一個人若是足夠幸運,與像斯瓦米·維韋卡南達這樣的人一起生活過,那都會是一種持久不散的生命經驗。那些日子,幾乎從早到晚,它都是一樣的強勁,令我們生活在一個持續不斷的、高亢激烈的靈性氛圍當中。我們也時常嬉戲、玩耍,充滿了樂趣,充滿了歡聲笑語,還有機趣盎然的妙句,會時時產生。維韋卡南達尊者從來都不是一個遠離生活、失去自我宰制力的人。一切的存在都可以為他提供一個文本或一種闡釋,在轉瞬之間,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被他的話語席卷而去,從印度教的神話故事,一直到彼種最深刻的精神哲學。尊者似乎擁有一個不可窮竭的神話與傳說的源頭,確乎如此,再也沒有比那些古雅利安人這等可以提供出如此眾多、如此豐富的神話之種族了。他喜歡把那些傳說告訴我們,我們也很愿意側耳傾聽。他也總是能夠指出隱藏在神話或故事底下的真實義理,并從中帶出來那些最富于教益的靈性功課。我想,應該從來沒有學生能夠幸運到如此地步,會有更多更強大的理由,慶賀自己擁有比尊者更為優秀的天才老師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也真是一個有趣的巧合,我們剛好是十二位學生,一起追隨了尊者,抵達千島公園。而且他告訴我們,他接納我們作為他真正意義上的正式門徒,這就是為什么他會如此不厭其煩、傾其所有地盡情調教我們,把他最好的擁有一一賜給我們。我們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十二個人的。原來曾是十個人,那是我們起初出現時的最大人數。隨后,是我們中的兩位先成了桑雅士(sannyasi),都發生在千島公園。在舉行第二位桑雅士的奉獻儀式時,尊者就將我們當中的另外五位發展為梵學生(Brahmacharins)。后來在紐約城里,我們當中的余者也紛紛加入,與尊者在彼處的其他幾位門徒一起接受了剃度。
當我們去到千島公園時,大家就已經決定,它應該更像是一個互助型的社區,每個人做他或她的家務與廚藝之時,皆當如同一家人一般,共同分享之,以便沒有任何的陌生感于彼此間存在,損害我們大家庭的安寧。尊者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廚師,經常為我們準備美味的菜肴。在他古魯去世之后,他就學會了如何做飯,如何服務他的弟兄,一群年輕人,他的同門師兄弟,皆由他來組織和教導,繼續他的古魯已經發起的靈性修煉,以便他們將來有朝一日,能夠適合在世界各地,傳播圣人羅摩克利希納開啟出來的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天早晨,只要我們手上的各種任務一結束,——通常是于結束之前,尊者就會把我們大家一起帶到那個大大的客廳,它就作為我們的臨時教室,開始對我們展開了教導。每一天,他都會事先準備一些特別的主題,或者是精讀一些神圣的典籍,譬如《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奧義書》(Upanishads),或者是毗耶莎(Vyasa)的《吠檀多經》(Vedanta)。所謂“經”(sutra)者,總是以箴言的形式呈現,構成吠陀經典(Veda)中的真理,皆以最簡短濃縮的格言的方式植入其中。它們既沒有名詞也沒有動詞,書寫它們的作者,旨在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多余的冗辭。一個流傳于印度的諺語是這樣說的:“一位sutra的作者,是寧愿將他的一個兒子放棄,也不愿添加一個音節到他的sutra里面的。”
因為此種神秘的簡潔、濃縮與雋永,像《吠檀多經》(Vedanta Sutras)就為歷代的注釋家提供了一個充裕的發揮空間。三位偉大的印度教哲人,商羯羅(Sankara)、羅摩奴遮(Ramanuja)和摩陀婆(Madhva),都對這些經典做出了自己最為詳盡的注釋。在他清晨的講課當中,尊者往往會以其中一種注釋為例,然后再一個個地舉證,借此說明每一位注釋家究竟是如何根據自己的哲學,來改變與闡釋經典的意義的,或者,通過改變與闡釋經典,來滿足自己的特定觀念,使得無論遇見何種類型的經句,都能成為各自最好的、對自家注釋的有力支撐。就此,尊者經常向我們指出,這種“文本-扭曲”(text-torturing)的習氣會是多么的古老。
因此,在這些課程中,所提出的觀點有時是由摩陀婆代表的純二元論(Pure Dualism),而在另外的一天,則會是羅摩奴遮所傳授的“限制性-非二元論”(Qualified Non-dualism),即以“visisht-advaita”而被世人所熟悉。然而,最常見的,則會是商羯羅的絕對一元論(monism)的評論,會被他拿出來討論。但是,由于商羯羅的精深智慧,此種哲學尤其難解。所以,到了最后,總會是羅摩奴遮的思想會成為眾弟子的最愛。
有些時候,尊者也會講解圣人納蘭達(Narada)的《奉愛經》(Bhakti Sutra),這里面的經句是對神圣者,奉獻自己虔敬之情的一個篇幅短小的闡明。它會給人們一些觀念,關于崇高的印度教理想中的實體,以及全然融入其中的對神的愛戀。“愛”,其字面意思是,奉愛者的專一,剔除其余諸念頭。巴克蒂(Bhakti)是實現“人-神聯結”的印度教修行的方法,這種方法會自然地喚醒與引發虔信者的熱忱,它只意味著對神的愛戀,惟精惟一,別無他想。
也正是在這些談話當中,尊者維韋卡南達第一次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他的圣師,即偉大的室利·羅摩克利希納(Sri Ramakrishna),關于他自己與導師在一起時的日常生活,關于自己一向持有的懷疑論傾向,以及自己與彼種不信任之間的斗爭歷程,這種懷疑也曾使得他的古魯淚流滿面。其他的弟子則經常說起,圣羅摩克利希納總是告訴他們,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是一個偉大的靈魂,他是特意被派來此世,協助自己工作的。然而,一旦他知道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就會立即放棄身體。但古魯還進而補充道,在那之前,有某種確定的使命,必須由他來完成。此種使命,不但幫助了整個印度,而且也幫助了地上的其余諸國。圣羅摩克利希納經常說:“我有門徒在遠方,他們說著一些我不熟悉的話語。”
在美麗的千島公園度過了七個星期之后,尊者回到了紐約這座大城,不久之后,他又去了大西洋的另一岸。他在英格蘭講學,舉辦各種課程,直至當年的十一月末,才結束了那里的工作。回到了紐約城,他又在這里重新抖擻精神,恢復了工作。在這次教學工作的開始,因他的一位學生能夠勝任于彼種速記之法,從而保留了尊者的所有講話。這一系列課堂的講座文本,很快就以書籍的形式出版,并流傳開來。這些公共講座所形成的書籍,至今還是尊者維韋卡南達在美國工作的永久性紀念。對于那些有幸聽到其講演的人來說,如今又再一次地藉著其印刷的文字,尊者似乎再次重生,獲得了鮮活的存在,在紙頁之間開始了對我們的滔滔教誨。他說出來的話語,總是如此地精確,如此地完美,一一被那位速記員記錄了下來。此人后來亦成為他最虔信的門徒之一。只要導師與其教導是出于愛的工作,這樣所形成的作品,便會充滿了神的祝福,這些祝福也將會永久性地,安住在了這樣的文本上面。
?S.E.沃爾多女士 ? ? ? ? ? ? ? ? ?
紐約,1908年
說 ? ?明
維韋卡南達尊者每日早間的話語,是存在記錄的可能的,故而后面的所有內容,俱來自于這些記錄之草稿。在講課時,若是存有某種看似非連貫處,尊者就很自然地鼓勵我們提問,而任何問題,一旦被提出,他都會幫助我們尋找到該問題最圓滿的解答。因此,這些內容便大大地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按照一律的邏輯貫通的講演,而毋寧云,此乃于無拘無束的談話間的簡潔、凝練之隨記耳。
正是起自于此種隨性且自發之特質(純粹是出于個人之私用),所以我們不能將它等同于任何嚴謹之作。如其眼下之所是,帶著種種的不完美。然它們卻又擁有了自身絕不容小覷之價值。尤其對于那些了解與熱愛尊者的人,此稿因幸屬他的言辭之風格,其價值尤是而倍增。當某種教義存在著自身的不足之際——這也常常是不可避免者——咱們眼下這一作品則就是永新的,他也全然不同于我們這位極為尊敬的導師,他的任何一種已然印刷成書的其他卷冊。
在一位偉大的尊者身邊度過許多美好的時辰之記憶,實是彌足珍貴。如今,他當日那些教示之片段裒集成卷、出版成書。而尊者的啟示性話語則充滿著我們的心胸,我們當祝福這些懷著神圣之愛的珍貴話語;彼種愛正是尊者時常耳提面命,一再鼓勵我們,是需要用我們的整個生命來表達的,所以,祝福它!
S.E.沃爾多女士?
文創編輯:Allen
審校: ? 聞中
編者按:
恭賀《千島語錄》中文譯著將於2017年11一12月出版,一並感恩聞中老師特別授權"愛倫女媚秘密花園"刊登部分正文,如書中序言:"為其中真實而高聳的智慧而激動,富有力量而不失甘美的話語,如不朽的甘露滴滴精純…"聞中老師說,靜心品嘗誦讀時,讓自己全然進到這一百多年前的彼時的歲月里。生出永恒的眼睛看到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與空間節點,便讓自己得著其中屬于你的福份,感念被揭示的和仍然隱藏的一切,由於你的旨意我才存活在永恆的當下,感佩兩位譯者的神入契合妙義,留下這人間最高的精神乳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 ?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