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兩件事吸引了我的關注——攜程虐童案和江歌被殺案。
前一件,對已為人母的我而言,代入感實在太強,而且眼看著孩子就要上幼兒園了,本來就有些擔心,看到這個就更焦慮了。
后一件,想必只要刷微博的人,都逃不過這個熱搜,十六七億的關注度,影響的面實在太大。
扒完兩件事的詳情,發現了它們一個共性:人性的惡展現得淋漓盡致。前者,是親子園的老師,是大家平常印象中的和藹可親、溫和耐心的孩子的領路人;后者,是閨蜜, 那個我們一直以為可以相互依靠的同伴。聽上去都應該是不錯的人,但最后卻做出了讓大眾瞠目結舌的事,挺讓人難以接受的。
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國度里,發生這樣的事,簡直是天理難容。這兩件事里,被大眾強烈譴責的一方,她們的善去哪里了呢?
也因此,上述兩件事,在微博上掀起了一波高過一波的浪潮,罵人聲、討伐聲不絕于耳,大有不將“壞人”打入十八層地獄不罷休的執著勁兒。
刷微博的評論,經常會有種感覺,如果現在還有凌遲之刑,按大家的那股恨意,肯定是要將兩件事中的“壞人”送上凌遲臺的。
可是,然后呢?這個世界真的就變好了嗎?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壞人了嗎?
未必吧。
02
讓咱們換個角度來看下這兩件事吧,如果事件中被大家一致譴責的當事人,真的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和輿論的攻擊,一時想不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你覺得如何?你滿意了嗎?
顯然,這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即便刷微博、罵人的時候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但我們仍然不愿意自己成為致死人的“幫兇”,我們最多也就“過過嘴癮”罷了。
對,過過嘴癮,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這樣的,坐在遙遠的電腦前,一通詛咒和謾罵。然后伴隨著事態的熱度過去,我們的生活依舊。
是,我們其實都是看客。我們甚至絲毫不知道,那通謾罵和詛咒對身處事件當中的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或許有人會說,管他造成什么影響,那些“壞人”本來就是罪有應得。可是,他們也是人啊,他們甚至和我們一樣,在事件未爆發之前,就是我們身邊普普通通存在著的張三、李四、王五。
當然,做了壞事、錯事,自然要承擔責任和后果,這是任何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所必須的。但在這之外呢?
03
私下認為,進行一場深度的反思也是必須的。
比如,仔細探究是什么讓他們成為了這樣的人?我們該如何避免類似的事件再發生?如果我們是當事人,我們會怎么辦?
我想,仔細探究清楚這些問題,會比單純的謾罵和攻擊、詛咒更有意義。
第一個問題:是什么讓他們成為了這樣的人?
對于虐童的老師來說,顯然,監管方面是嚴重缺失的。一方面,主管部門的監管缺失,甚至有的老師連基本的幼師資格都沒有(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細節),不管是攜程、上海市婦聯、還是地方教委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這一事件出發,整個幼兒教育方面的問題如何從制度層面進行規范化,如何避免這類問題再發生,是必須考慮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關注度的缺失也是一大重要推動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些禽獸老師,使其惡行屢屢得逞。從目前爆出的視頻來看,虐童事件持續幾個月,為什么家長從未發現孩子的異常?即使發現了異常,也是例行詢問了事,這方面,難道家長不該負一定的責任嗎?
而說到家長的教育,那位“毒閨蜜”劉鑫的心安理得難道跟其父母的教育沒有關系嗎?看看周父母他們給江歌媽媽打電話中爆出來的粗口:“你女兒活該短命,跟我女兒沒關系”,再對照下劉鑫的行為,那簡直是一脈相承,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女”大抵也就如此了吧。
什么樣的家庭造就出什么樣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是對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發出了一個深刻的警示: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恐怕,這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努力學習并回答的重大命題。
第二個問題:如何避免這類事件再發生?
中國人提倡的是人性本善,三字經中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更主張的是人性本惡,人一出生就是有原罪的,也因此西方很多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會有贖罪這一說。那人性到底本善還是本惡?想必是也是見仁見智的。
但不管是本善還是本惡,有一點是應該明確:從制度層面推動,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
而針對虐童案,監管問題是一方面,如何從制度或者法規層面讓虐童的人從此再也不接觸到這一行業或者孩子或者有可能觸發他的惡行的行業,或許是值得借鑒的。比如,美國針對戀童癖簽署的“梅根法”,強制性罪犯去警察局登記,并將其詳細資料公之于眾。
而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讓孩子能夠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家長?如何知道孩子的真實情況?恐怕也是值得每位家長深思的。
第三個問題: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會怎么辦?
這個問題主要針對江歌命案。在刷微博時,有網友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劉鑫,你會怎么做?
同時,給出了兩個選擇:第一,沖出去救江歌,或許會有勝算,或許兩個人同時倒在血泊里。第二,躲在門后,不出來,然后報警,等警察來。捫心自問,你會選幾?
人都是膽小怕死的,人都是有弱點的,如果這樣來問,是不是會多一些理解。
不過,這個網友給出的答案二之后還有一句:然后配合警察調查,第一時間跪在江歌媽媽面前贖罪,讓江媽媽把自己當成女兒,一輩子侍奉江媽媽云云。但可惜的是,劉鑫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反而心安理得,在江媽媽失去獨女飽受煎熬之時,她卻在享受生活,這也是其被圍攻的關鍵所在。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曾引發全民大討論,今天的劉鑫再次將這個問題推到我們的面前,細究他們的行為,將自己放置他們所處的環境中,或許他們身上都有我們的影子。
04
說到底,不管是對虐童案的老師,還是對江歌案的劉鑫,卷入兩件輿論漩渦中,我們應該憤怒,但憤怒之余,也該保持足夠的理性。
與此同時,關注虐童案老師是如何被處理的,關心那些受虐的孩子的心理健康,關注江歌案的兇手該如何被判決,關心失去獨女的單親母親江歌媽媽接下來的生活,更是重中之重。切勿被憤怒沖昏頭腦,舍本逐末。
這個社會好嗎?不好。
這個社會會越來越好嗎?可能會,但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而這遠不是盲目的謾罵的攻擊所能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