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父母常常提起的 “別人家的孩子” 嗎?
他們聽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好,見到長輩會禮貌地打招呼,性格外向開朗,走到任何地方,都會瞬間成為焦點…… 他們是其他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 “榜樣”,是同齡孩子產生自卑、嫉妒等負面情緒的源頭。
很不幸,我也曾是 “別人家孩子” 中的一員。
之所以不幸,是因為從我自身的經歷來看,成為 “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并不容
易。
有些 “別人家的孩子”,他們不懂得拒絕、不懂得表達憤怒、不懂得如何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 “好人” 形象,他們不想產生沖突、不想讓他人對自己失望、擔心給他人添麻煩。
小時候,有個玩伴兒,年齡比我大半歲,我每次跟他站在長輩面前,總有種 “紅花被綠葉襯” 的感覺。不好意思,因為托了年齡小的福,我成了那朵 “紅花”。
玩伴兒小時候很乖,長輩每次都要求他多照顧我一點,也因此,我在長輩面前 “炫耀” 時,他總會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我,從不發言。
他在大人眼里是個特別懂禮節的孩子,在我眼里,也是 “別人家孩子” 協會中的一員。當時的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照顧他的感受,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后來,玩伴兒長大了。有一次見面,我們無意中談到了小時候的事情。他說,從小到大,因為有太多禮節上的顧慮,在與別人相處時,似乎總有什么東西堵住自己的嘴巴。這種幾乎成為生理習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他錯過了許多機會,也讓周圍的人很少知道他真實的想法。
玩伴兒做了很長時間的 “好人”,也做了相當長時間的 “綠葉”,自卑郁悶了一段時間之后,竟然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偽裝。
因為礙于情面、禮節,害怕尷尬、沖突,不去拒絕他人,不會表達憤怒,不向他人表達真實的想法,這種 “好人” 的友善,更像是一種無底線的自我犧牲。
當然,這里的 “好人” 并不是指傳統意義上正直、善良、真誠的人,而是指因為避免產生沖突、負面評價,違背自己真實意愿,無原則、無底線地做出讓步、妥協、自我犧牲,達到取悅他人或群體的目的的人,這里談到的 “好人” 更傾向于俗稱的 “爛好人”。
不過,想要提醒大家的是,適時恰當地不拒絕,有時也是一種 “自我保護”,所以,希望你可以拿捏好這個度。
為什么我們會選擇做一個 “好人” 呢?
1. 可能出于對他人控制的渴望
心理學家 Beck 認為,“好人” 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滿足他人,所以,他們會從他人對自己的依靠中滿足對于控制的渴望。當他人反復求助自己時,“好人”會有種不可或缺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從而產生他人離不開自己的想法。
這一點,其實也與下文提到的自我價值感類似。他們的價值感來源于外界他人的評價或者依賴,而非自身。
2. 可能是出于討好他人
2001 年布萊柯的《討好的毛病:治療討好他人的綜合癥》(The
Disease to Please –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中提到,“好人” 因為自我價值感缺失,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會害怕對方因被自己拒絕而否定自己,害怕他人對自己做出不好的評價。
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無底洞”,需要他人不斷地肯定進行彌補,如果遭遇他人的負面評價,會產生內疚、懷疑的情緒,甚至是自我否定。
不過,選擇做 “好人” 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做 “好人” 需要承擔怎樣的潛在成本:
1. 選擇做一個 “好人”,可能會錯失一些寶貴的品質。
有個心理學名詞,叫作 “心流”。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形容 “心流”,是一種個人保持高度專注力時的感覺,它可以讓人產生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我第一次知道 “心流” 的存在,是因為一個發小。
發小高三時,曾跟我提到過這段比較 “拉仇恨” 的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班里即使異常吵鬧喧嘩,外界的聲音都可以在他耳邊成為一道可以忽略不計的聲波。當每次 “心流” 結束,發小合上課本,抬起頭,心里總會有種充實的幸福感。
雖然這段體驗,讓我既羨慕,又嫉妒,但還是為他感到開心。
但意外的是,半年之后,發小成績卻莫名其妙地開始下滑,原來有希望進入重點大學的發小,最終只考進了一所普通院校。后來,我才知道,有人曾當面指責他“自私”、“冷漠”、“不合群”,并有意排擠、孤立他,原因竟是因為他太過專注,忽略了那些“朋友”。頗為惋惜的是,因為在意他人的感受、評價,發小開始懷疑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對專注的感覺變得警惕,并下意識進行阻止,很快,發小對那段體驗便完全”失憶“了。
2. 選擇做一個 “好人”,可能無法成為獨立的個體。
“好人” 可能會讓雙方陷入一種依賴共生的關系 —— 兩人都不會拒絕彼此,把給予、索取看作理所當然,這樣的彼此雙方,很難真正實現獨立。
還記得一部電影,名字叫作《狗牙》。父母將三兄妹 “圈養” 在家中,與外界隔絕,連三兄妹使用的語言都經過父母的精心改編。
父親負責出門工作,給孩子帶去生活必需品,母親負責在家照看已經成年的孩子。三兄妹在父母身邊,扮演著 “好人” 的角色。父母安排什么,他們照做什么,沒有沖突,沒有反抗,沒有異議。
三兄妹與父母之間,便是依賴共生的關系,他們即使已經成年,也無法成長為真正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活、性格、想法,皆由父母安排,他們更像是父母的附屬物。
而打破這種畸形關系的,正是因外人的闖入,對外界產生向往的大女兒。
故事的結尾,大女兒猛力打碎 “狗牙”(父母欺騙他們,只有打碎自己的牙齒,才可以出門),流著血爬進父親的汽車后備箱,等待她的,將是各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但是,只有勇敢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一個人才可能真正走向獨立。正因為不確定,所以,獨立的人往往需要承擔比依賴更多的恐懼、失望。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總有一些人,寧可選擇抱怨自己依賴的人,或事物,卻不愿做出任何改變。因為,比起依賴帶來的成本,他們更畏懼獨立帶來的不確定性。
作為獨立的個體,必然會失去原來依賴的資本,但這便是成長的代價:只有學會承擔失去,才可能收獲成長的喜悅。
那么,如何盡可能減少 “好人” 情結帶給自己的不利影響呢?
1. 給自己多點時間
想要擺脫 “爛好人” 情結,需要一定的時間。你需要花時間審視一下內心世界,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要知道,如果在他人身上花費的時間越多,那么花在自己身上有意義的時間便可能越少。
而且,一個人從 “好人” 過渡到真實階段時,反饋并不會都是正面的,你可能會猶豫、會恐懼、會沮喪,甚至可能會崩潰,給自己多點成長的時間,有時候,慢即是快。
2. 接受人際關系的真相
有些人,上一秒對你評價很好,下一秒可能便會 180 度逆轉。有時,他人的評價就像情緒一樣,可能會喜怒無常。所以,不要過度依賴他人的評價,你的價值感需要自己確立,而不是依賴外在。仔細想想的話,活在他人不確定評價中的 “好人”,其實也挺辛苦的。
3. 從長遠來看
當處理一段人際關系時,試著問一下自己:“如果我拒絕對方,會出現什么樣的狀況?”
如果你覺得關系會變得糟糕,再問一下自己:“長期來看,我可以從這段關系中獲得對我重要且有意義的事物嗎?”
即使,你的言行讓他人感到開心,讓他人給你積極的肯定,但也并不意味著,這對你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有時候,我們短期會覺得特別棒,但卻并不利于長期的發展。
如何選擇,關鍵還是看自己。任何選擇都會有得有失,你選擇做一個 “好人”,還是做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