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家都知道一個延遲滿足實驗:心理學家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后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后再吃,將獎勵一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心理學家繼續跟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于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后面的事情。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自然,有關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的方法層出不窮,有的“育兒專家”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耐心等待的,從而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其實這一觀點很可怕。
延遲滿足能力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它有一個重大的前提,那就是孩子在嬰兒時期的欲望能得到及時滿足。及時滿足嬰兒的最佳的時間是0——2歲。在孩子2歲之前,如果父母及時滿足了孩子的要求,隨著孩子長大了,他的延遲滿足能力自然形成。
在育兒的路程中,最忌諱的是看到表面現象就拿來教育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并且會滿足,自然會安心等待最合適的機會。
當然父母不是神,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滿足孩子的意愿,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那怎么辦?這時候我們要對孩子如實相告,孩子也會失落也很正常。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傷心,但不會留下心理創傷。只有當父母刻意逃避時,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熟悉的景象:孩子想買一樣東西,但是父母不同意,孩子站在櫥窗門口不走,父母強力拉著走。父母沒必要采取這種態度,你可以誠實地告訴孩子,為什么不給他買,同時也要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若孩子的需要經常被否定,被批評,將來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無法填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愛的空洞。二是壓抑的老好人,不敢為自己的利益爭取,老是吃虧,積攢一肚子怨氣。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2歲了,那如何培養延遲滿足能力呢?那還是及時滿足,不要對孩子進行否定,批評。這時候你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時,你或許發現孩子反而更加不懂事,更像個嬰兒,因為這時候進入一個退行時期。退行是一個好的現象,表明孩子過去受過的創傷正在治療。這個時期,作為父母不需要焦慮,等孩子創傷釋放了,心理愈合也就好了。當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滿足后,他自然會過度到獨立、友善的狀態。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父母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則就做,如果做不到,則無需勉強,如實相告孩子即可。以獲取的難易程度來決定珍惜的程度,是成年人已經被異化的頭腦想出來的,并非孩子的本性。
延遲滿足能力是始于嬰兒期的及時滿足。不要吝嗇你的愛,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不再評判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當下的美好。
我是多多,是位寶媽,走在育兒的道路上,樂于與你分享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