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三份收入,第一份是你的職業收入,相對最穩當,滿足你的房貸、車貸、基本口糧。第三份是進行投資,錢滾錢。
由于此篇要以“我為什么寫作”為主題,所以只詳細講這第二份——你的第二職業,第二職業必然是你的興趣,其次不能太和職業時間相沖,不然就不叫第二職業了。
這里就拿寫作來打比方,寫作是需要極大的閱讀量與歷練的,這就需要多買書看,多去電影院,多去旅游,多多燒錢來找素材和靈感。拿你每個月含辛茹苦的工資來投入,總還是覺得舍不得。但你要是慢慢鍛煉自己寫作來拿稿費,拿稿費一方面證明你有好的寫作水平,一方面又能支持你寫作開銷,如此循環下去,便成為了第二職業,這樣一想美得我半夜從夢里醒來,打開手機微信里筆耕不綴的公眾號,掃上里面“21天愛上寫作訓練營”二維碼,果斷付款。不得不提,作為學生黨的我,在這個付款界面已經猶豫過千百遍,感覺自己再猶豫幾天,都可以把那個二維碼畫出來了。
?寫作困難嗎?我記得前幾天和爸爸一起看科比·布萊恩特演講的節目,其中他自述讓孩子嘗試各種運動,來確定他的興趣,最后發現孩子最喜歡打排球。
我很震驚的就問我爸:“小時候我有沒有什么秉異天賦呀?”,我爸說“你小時候喜歡撕書,給一本書你,你可以在床上斯一天,算不算啊?”
看來我確實從小就和書有撕逼之緣,導致我現在最喜歡的事就是拿到一本書,一眼一頁的最多半天將其解決掉,或者那書本來就讓我提不起興趣,看個目錄就將其棄之,棄之不解恨,要把它埋進書柜最底下。
但是我這人話多,喜歡給人講道理,無論我看的是小說,還是學校的課本,我總會把今天看到的學到的有所領悟的講給別人聽,久而久之身邊的人就都嫌我墨跡,導致我不敢講太多。
教人聊天的警世恒言里總說,最高明的講話方式,是聽別人講
且我又是一個超級博愛有同情心的人,實在不忍看到一個滿心憂郁,面容憔悴找我安慰談心的朋友,被我頭發胡子一把抓各種大道理轟擊,只能憋住自己的話匣子,用心去傾聽。讓朋友把心事都說出來,說給我聽的同時,他一點點理順自己的思想,往往到最后,還沒等我下什么結論時,朋友自己就明白什么地方思想梗塞了,然后自己就把自己通了,也就沒我什么事。
可我心里滿腹污水,需要找地方傾述啊,于是不自覺的勤于寫日記。但是寫日記終究不過癮,還是希望自己寫的東西給別人看到,于是發說說,可是發多了,人家說你七尺頂天立地中華大男兒,天天多愁善感個屁,要不要再矯情點。那段時間還真把我嚇到了,不敢再文縐縐的說話,很巧的是不久后我看到徐志摩老先生寫給林徽因的信《你去》--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
放輕些腳步,別教灰土揚起,
我要認清你遠去的身影,
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
不斷的提醒你,有我在這里,
為消解荒街與深晚的荒涼,
目送你歸去……
?滿滿的矯情與厚臉皮,比起他老人家的,我那點矯情算個球,于是決心向他老人家學習寫詩的我,繼續堅定的走在僑情的路上,并將越走越遠。
?我準備每天什么時間寫作?打算寫多久?這兩個問題,讓我感覺怪怪的。可能由于從我開始上學,唯一不讓家長擔心完不成的作業就是寫作吧,寫寫文字于我就像說話一樣,你問我每天什么時候說話,說多久?這豈不讓我感覺莫名奇妙?
真要說個什么時間寫,那就是每天睜眼就觀察生活找素材,每時每刻都在腦子里寫。真要說個我準備寫多久,那就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