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內心不夠強大
以前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小時候的自己,內向又害羞,特別“愛面子”。
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老師組織大家捐獻玩具組建一個“玩具展覽角”,我哭著讓爸媽給買最好看的玩具車。
小學、初中的時候,從來不敢跟喜歡的女生直接對視,會覺得尷尬到要死,然后腦袋會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高中的時候,因為自己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差,特別害怕英語和語文課上課被點名,一點名心跳就瘋狂加速。
剛上大學的時候,依然不習慣跟“點頭之交”寒暄、打招呼,怕聊不下去太尷尬;依然害怕跟喜歡的女生表白,覺得如果被拒絕了簡直就是要死了。
然后,理所當然地責備自己,內心不夠強大唄,要不也不會這么怕丟臉、怕犯錯。
與此同時,我也慢慢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內心不夠強大,比如面對丟臉的事情常常無地自容,面對挫折、失戀、犯錯等事情往往會很難走出陰影,面對別人的諷刺和針鋒相對甚至會面紅耳刺、敏感脆弱或氣急敗壞。
以至于,我們會常常因為“怕丟臉、怕犯錯”而不愿意做那個積極主動的人:上課積極發言、勇于公開演講、主動問候和贊美別人、嘗試新事物......**
一開始,我跟很多人一樣,被一些廉價的故事式雞湯洗腦了:你內心不夠強大是因為你經歷的挫折不夠多,等你多經歷點大起大落的人生傷痛,比如“剪不斷、理還亂”的戀人離愁、“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鄉之苦,你的內心就會慢慢強大起來了。
然后,隨著經歷的事情增多,我慢慢認識到這些觀念的邏輯是有問題的,通過多經歷些大的挫折來提高自己對挫折的“接受閾值”,就像為了提高數學成績去不斷啃難題,自以為把“難題”做會了其他容易的題也都能輕易解決了。
這當然不對啊,不斷提高數學成績的方法應該是“刻意練習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而促使自己內心強大的方法應該是“學會正確對待挫折與丟臉這些事”。
現在,我總算學習到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了
其實,所謂的內心不夠強大是:你一直困在了“表現型人格”里而不自知。
換句話說,你要想讓自己內向強大起來,是這樣一個過程:不斷遠離“表現型人格”,塑造自己的“進取型人格”
2.什么是“表現型人格”與“進取型人格”
這是從李笑來的文章中學到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 在他教授的理論中把人分為兩種觀念模式:
固化觀念模式(entity view):這些人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和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其實并沒有太大的作用;
成長觀念模式(incremental view):這些人認為人的能力和智商是逐步積累獲得的,是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改善的。
后來,哥倫比亞商學院的 Heidi Grant Halvorson 博士在她的《成功:我們如何達成目標》一書中,基于 Carl Dweck ?的理論,將人分為兩種:
表現型人格(Be-good Type):這些人更關注當前的表現,常常因為害怕表現不好而直接放棄。
進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這些人更關注將來的結果,所以當前表現不佳并不影響他們繼續努力。
知道這個理論,再來理解“內心是否強大”就容易多了,你會發現:
我們大部分因為怕丟臉、怕犯錯而不去做的事情是因為自己的“表現型人格”占了主導地位,比如上課害怕回答問題、羞于主動問候別人等,因為“害怕當下表現不好”在腦袋里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而“進取型人格”是怎樣的呢,他會積極回答問題,即使自己當下表現不好,因為這個練習過程會讓他“越來越好”,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大部分因為怕丟臉、怕失望而去沖動而為的事情也是因為自己的“表現型人格”占了主導地位,比如被諷刺時的氣急敗壞、甚至大打出手,比如在與親人、戀人爭吵過程中針鋒相對、搶占道德高點等,因為“害怕當下處在劣勢”在腦袋里是最重要的事情。而“進取型人格”是怎樣的呢,他會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錯了,更關注事實真相,他會從“爭吵”的后果考慮,更關注彼此關系的和睦發展。
“進取型人格”的思考方式會讓我們面對考試挫折、失戀、出糗等狀況時更加淡然,因為從長期來看,吃一塹長一智,犯的錯誤越多,從錯誤中能夠學習到的經驗、方法就越多,當下的“不舒服感”其實并沒那么重要,所以也不會有太多情緒上的失控。
“進取型人格”的思考方式會促使我們不斷關注自己的進步空間而非當下境遇,會激勵我們不斷克服“當下的不舒適感”,不斷學習新的事物,讓“未來的自己”活得更好。
發現了嗎,“進取型人格”的種種表現不就正好符合我們一直所說的“內心強大”的特點嗎,僅僅是思考角度的轉變,就能讓我們開始變得內心強大起來。
如果進一步思考的話,其實還會發現這種思考方式能幫助我們想清楚很多問題,比如擇偶觀,如果你偏向于“表現型人格”,你會去更多關注對方的顏值、星座、生辰八字、門當戶對等“當下擁有的、靜態的擇偶標準”,如果隨著時間推移,恰好這些標準比較穩定的話,那么你的婚姻才會是相對穩定的。比如很多女星嫁入豪門就是兩方的“表現型人格”都得到了充分滿足,而女星如果不能持續保持自己的顏值與氣質的話(這是很難的),往往過得并不幸福。
如果你偏向于“進取型人格”,你會更關注彼此的進步空間和成長速度,比如是否都愛運動、學習能力是否相當、興趣是否能持續匹配等“著眼未來的、動態發展的擇偶標準”,隨著時間推移,只有進步與成長速度類似的兩個人在婚姻關系上才能走得更加幸福、長遠。比如扎克伯格與他的夫人就是典型的“進取型人格”擇偶觀。
3.如何持續擺脫自己的“表現型人格”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的一個有效思考方式是:
促進自己不斷擺脫“表現型人格”,不斷塑造自己的“進取型人格”。
(1)從今天開始,反思,改變,關注進步。
“表現型人格”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再加上我們從小就習慣于在父母、親人的關注呵護下長大,走進學校、社會后很容易誤認為身邊人都在“關注自己”,這種心態往往會增強自己的“表現型人格”,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讓別人笑話,或者為了讓自己保持優越感轉而追求物質表現,甚至形成趾高氣揚的態度等。
所以,我們要常常反思自己是否又讓“表現型人格”占了主導地位,讓情緒占據了自己的頭腦,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要促使自己放棄這種心態,轉而關注一件事情是否對自己有進步,關注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邏輯究竟是不是正確。
當眾發言說不好就說不好唄,反正我會越說越好;在生活中犯錯了那就主動承認唄,下次要避免犯錯,不要為了脆弱的自尊羞于承認;游泳或瑜伽這些運動一開始做不好那就做不好唄,不要因此就放棄了,重要的是自己會不斷進步…
(2)從今天開始,試錯,迭代,更新自己。
關注進步以后,就會發現,“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改錯”才能推動自己不斷精進。所以,要放棄自己一開始就想要把一件事做到完美的心態,轉而追求持續的、漸進的進步。程序員開發軟件都需要不斷“迭代更新”,這其實也是一個人進步最正確的姿勢,通過不斷試錯去避免自己走向錯誤的道路,通過“改錯”去不斷迭代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方法、能力。
這樣,你才會不斷遠離“表現型人格”,不斷強化自己的“進取型人格”,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對很多當下的表現都不會那么在乎了,“未來的自己”才是關注的重點。
這樣看來,內心不也就是真正強大起來了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