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書法課,寫的是“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老師說,一個人如果閑暇的時間只用來睡覺,日子過得就太空洞了,那些能把閑的時光過得好的人才是會生活的人,當然了,我們大多數人還處在活著的地步,尚沒有到生活的邊緣。
吃飽、喝足、睡覺、上班、應付層出不窮的問題,循環往復,終日手忙腳亂……每當有朋友向我傾訴時,我經常問他們,你感興趣的是什么呢?但是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因為我一直默認自己知道,但是當這個問題擺在我的面前時,我竟茫然四顧,找不到答案,我試圖在桌子上找到一些關鍵點,寫大字用的宣紙、沒有讀完的書、堆在角落里的畫筆、落了灰的羊毛氈、買了還沒有學的課程……
這些,只是興之所至的證據而已,不是我的答案。小司同學總說我日子過得像打仗,原先不以為然,最近才有體會,往往雙休日,也在“趕時間”,如果說人生如棋,那我真是一個糟糕的棋手,忙碌碌,戚戚然,哪怕三十六計全用上,也只落得個人仰馬翻。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困惑,不得解。
幾年前,我曾經畫過一個興趣路徑圖,把所有好像感興趣的事情都羅列在一張紙上,標記上每個愛好的起點、發展過程和終點,A3大小的紙張被我畫得熱熱鬧鬧,阡陌交錯。想來也很好笑,無知才能這般“無畏”吧?
較之所有的愛好,讀書應該是忠誠度相對高的一個了,我慣于做讀書摘錄,卻幾乎不寫讀書總結,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格式”和“框架”,一份方案必須寫概述,必須分析市場,每個章節的標題都是滿滿的套路……做策劃免不了要寫各種各樣的報告,但這些必須讓我在工作中一度很崩潰,用領導的話說,“羊仔路子太野了!”起初我找不到問題的癥結,為什么我的報告總是自成一派,邏輯散漫呢?
梳理這零零散散的許多事情,似乎有點明白了,無論是做報告,還是寫文章;生活,還是工作;做事,還是做人,越努力,越慌亂,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我行事缺乏站得腳的方法論,又不懂得取舍,貪圖“大而全”,才使整個狀態變得無序。這一點,想想房間里的置物架,便無力辯駁了。
可生活和置物架又不一樣。儲物盒里的螺絲刀,也許一年也用不到一次,但留著是為了應不時之需,而那些一個又一個疊加起來的愛好,實實在在占據著我的精力,超出了我的負荷,勉力支撐的結果就是過得像打仗一樣,一個人,能做好一件事,已是了不起,貪多嚼不爛。
想起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你因為貪吃付出過怎樣的代價?有一位答主說他曾經吃西瓜,沙瓤的,特別甜,太好吃了,一吃再吃,大約十來斤的樣子,他都吃完了,躺在床上,感覺胃要爆炸,實在太難受便向家里人呼救,但他剛一張嘴,西瓜就噴涌而出,染紅了枕頭、被單……那個場面,終生難忘。
咽不下去的西瓜,就像那些發光的興趣愛好一樣,再甜也是徒勞。
在這樣的反思中我逐漸承認邏輯和秩序的力量,開始惡補我曾討厭的方法論,一片磚、一片瓦地重塑自己的認知體系,區分哪些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哪些是虛榮心作祟,哪些是需要長久堅持的,哪些是調劑生活,就像清理衣柜一樣,清理自己昏沉沉的大腦和欲望。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理念“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是擠出來的”,擠出時間不難,難得是度過時間。
若無事可做,就靜坐窗前看一朵花,時間上的閑,是閑暇,而度過閑暇的方式才是閑的功夫。閑暇就好像是時光棋局里散落的棋子,看上去是在棋局之外,其實宇宙浩淼,棋布無垠,一樣地落子無悔。哪怕在發呆,有人是虛度時光,有人是浪費生命,功夫在心境,修煉閑的功夫,經營著疲憊生活里的小確幸。
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愿我們明亮自在,年輕又飄逸,帶著鐐銬依然像大海一樣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