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討論了美國三個具有代表性單一品類公司:玩具反斗城,史泰博與全時超市是如何崛起的,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三家公司是為什么沒落。
這三家公司沒落的原因,張瀟雨老師在商業經典案例課中有了非常詳細的說明與剖析。今天就試著從另外的角度來談談我自己對這三家公司沒落原因的理解與認知。
首先,公司經營到一定程度規模之后,公司發展的模式已經有既定的模型,所以在公司內任何決策的思路基本上也是一樣,很容易形成"路徑依賴"。跳不出既有的思維模式,很難取得重要的創新。也就是陷入"創新者的窘境"。
第二,公司規模發展壯大之后,公司內各個部門都會為了爭奪內部的資源,開始互相的制約而產生內耗,這就是大公司病。所有部門都有既得利益,想要打破中間的均衡,阻力是巨大且困難。如果要有所突破,就必須動到別人的乳酪。如此一來,更加深創新的困難。
第三,在傳統零售業內,客戶的核心需求"多快好省"是永恒不變的,所以競爭對手永遠會在這四個核心上,尋找更有效率、更新技術來改善舊模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如果零售品牌只單靠類似賺取商品價差的貿易模式,而沒有其自己的核心價值,那么公司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當有新的競爭公司進入領域時,很容易就被對手給鯨吞蠶食,慢慢消失市場份額。
第四,沒有核心技術,容易被降維打擊。比如沃爾瑪、塔吉克等大型超市,進入玩具領域之后,玩具反斗城競爭優勢就逐漸消失,這些巨頭們利用不同的成本結構互相補貼來進行價格戰。但是玩具反斗城的單一品類反而成了劣勢。而且在玩具品類領域,與其他商品一樣都有八二法則存在,20%的商品,創造了80%的利潤,所以沃爾瑪、塔吉克等大型超市很容易利用重點品類玩具,對玩具反斗城掀起價格戰。利用大型超市規模效應,及超市其他品類利潤補貼,以及更高效的效率,進行降維打擊。
所以零售行業來看,客戶核心需求不變,產品不變的情況下,能夠產生變化的不外乎是針對三個大部分。第一,信息流第二資金流,第三物流如何提升這三流的效率就是改善零售行業成本結構和最根本的問題。比如亞馬遜就利用了移動互聯網的優勢。首先,在多這個品類上面,能夠利用網絡的優勢大量的產品陳列在其余網站當中。快,這個維度中,亞馬遜利用自建的物流體系加上其強大的會員系統,讓許多傳統零售行業的公司望其項背。而好品質,又可以利用亞馬遜目前強大的采購網絡以及網絡效應產生規模效應,可以讓其針對產品提供嚴選的服務。在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都能夠改善效率之后,那么亞馬遜的經營成本將大大的降低。這又是對于傳統零售行業都降維打擊。
所以,我也非常認同張瀟雨老師所做的總結,在零售業的競爭發展中,我們必須關注幾個觀點:第一,就是了解客戶對于品質的追求是會逐漸提高,所以現在新興的厳選模式,可能是未來新零售的一種新業態。
第二,就是要隨時關注新技術變革,對于零售行業能夠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效率提升方面,包括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上,新技術是否產生對業態的影響讓成本能夠有所降低。
第三,也就是將自己的品牌做好,給客戶更好的體驗。如此一來,有一些線上無法經營的業態,比如泛餐飲類,或者是強大的線下體驗店,都是未來可以重點發展的零售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