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聽羅胖的邏輯思維,再次聽他提到“百歲人生”,也就是我們這一代人長命百歲不再是美好的愿望,而是事實。這一次觸動了我。
他講到帕瓦羅蒂和多明戈,兩個人風格不同,形式不一,但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那就是活到老工作到老。關(guān)鍵問題是:這兩位大咖從一開始或者說時時刻刻都在為這個目標做準備。在他們的思想里,一直都是這么打算的:要工作一輩子以及怎么才能保質(zhì)保量地工作一輩子。
就在前幾天,我們幾個朋友還聊起10年后,我還在想,到了50多歲,應(yīng)該可以想怎么過就怎么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只要身體允許。
雖然,感覺自己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比較喜歡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工作到老,或者說沒有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進行長遠的規(guī)劃,沒有想過一件事情要做一輩子。
真的有些汗顏,那些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財富自由的大咖們,一直都在想著怎樣才能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而自己有什么資本在年屆四十的時候說退休?
我忽然很想成為這樣的人:活到老工作到老。
我才工作了17年,就算我只能活到75歲,還有36年的工作時間。已經(jīng)工作的時間占比還不到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面對將來這么長的職業(yè)生涯,沒有理由不好好對待。
以前的混賬邏輯是這樣的:我已經(jīng)四十了,還有十年多就應(yīng)該退休了,還有什么必要努力奮斗呢?還有什么必要好好學習呢?能把現(xiàn)在的工作糊弄著做好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
插播一句:各位親,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現(xiàn)在才不過三十多歲或者四十多歲,就想著這輩子也許就這樣了,基本定型了,未來不能夠爭取了,來不及奮斗了。
混賬邏輯導致的結(jié)果可能是這樣的:十年之后,退休年齡已經(jīng)延長了,很多人已經(jīng)做好了長期工作的準備,他們積極投入在生活和工作中,仍然為這個社會貢獻著價值。可是我們因為疏忽懈怠,已經(jīng)成為“邊緣人”,那時候也許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旅游了、去追劇了,去放松了……
然后呢?這些事很快就做完了,我們該如何面對漫長的剩余時光。當我們毫無價值感,把退休之后想干的事情都干完了之后,接下來怎么辦?別說兒女,也許連我們自己也恨自己為什么還不死,人生最可怕的一個狀態(tài)就是:你顯得是那么沒用而多余。
一個上午都被這些想法纏繞著,想明白了上面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工作到老,我應(yīng)該怎樣找到這個“工作”呢?一個自己喜歡的能夠陪伴自己到老的工作。所有的專家都告訴我們,首先你要有一個目標,其次你所有的行為都在為這個目標服務(wù)。漫不經(jīng)心誤終身。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就是對自己的消耗。
每個人都有義務(wù)讓自己的人生越過越智慧,越過越有價值。
探究世界,了解自己。是我們一生的目的。基于這兩點之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突破口。我的突破口是什么?我要去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