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海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漢武帝之前近三千年的歷史,被后世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沈從文評價其“重要處且常是三言兩語即交代清楚毫不黏滯,而得到準確生動效果,所謂大手筆是也。”魯迅則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要閱讀這樣一本歷史和文學上的璀璨明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達五十二萬余字的文言文版本,相信會讓不少人望而卻步;若讀白話文,司馬遷的精妙筆法,則是當下各種全譯本、選譯本所難以精準傳達的。不但如此,我們不僅僅要從《史記》中讀到歷史上發(fā)生的一個個精彩的故事,還需要體悟到這些歷史事件背后的邏輯和智慧,這樣才是史書的正確打開方式,然而,這一點卻是最難的,難在它非常考驗讀者的史學功底。對于初次閱讀《史記》的讀者來說,一本好的導讀作品,對于讀懂、讀深、讀透《史記》,尤為重要。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就是這樣一本佳作。在《史記的讀法》中,作家楊照使用歷史典籍常見的“文學式讀法”,通過細讀《史記》文本去接近作者司馬遷本人,揭示司馬遷復雜、精密的心靈,讓遠古文字鮮活呈現,并對當下有所映照。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探討了為什么讀,以及用什么方式讀《史記》的問題。
一、以“歷史式讀法”解釋《史記》中的歷史
作者指出,歷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當我們以這樣的視野和方式去整理豐富龐雜的史實,就會對人類行為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碰觸到普遍的人類經驗,真正做到以古鑒今,讓歷史對當下現實有所幫助。所以,楊照更加提倡用“歷史式讀法”來閱讀《史記》,通過還原歷史上重大人物事件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脈絡,解讀原由,復活歷史場景,探析司馬遷要告訴世人的歷史經驗。
因此,我們今天讀《史記》,需要擯棄側重歷史事實的觀念,要學習如何解釋歷史,了解人的行為是受什么動機、心理和觀念影響的,以及這些行為在歷史上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比如,讀楚漢相爭時,如果把《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聯系起來一起讀,對比項羽和劉邦的性格,我們會發(fā)現,項羽憑借在戰(zhàn)場上的武勇,得到了西楚霸王這樣稱霸天下的極大權力。可是,他的個性、思想、所作所為,又不能幫他守住這樣的權力,一次次地錯失鞏固權力的機會,尤其是鴻門宴上的猶豫不決,放走了劉邦,這是項羽個性中最大的悲劇所在。讀這一段歷史,不得不感慨性格對于命運的決定作用。
二、從司馬遷的歷史態(tài)度中尋找讀懂《史記》的鑰匙
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司馬氏世典周史”,司馬家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周宣王的時候,其職責是記錄周代的歷史,到了司馬遷和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期擔任的都是太史令。正是繼承了這種可能已經傳承了近千年的家世傳統(tǒng),司馬遷寫作《史記》就不是為寫書而寫書,而是受一種責無旁貸的史家使命所驅使的。特別是其父司馬談因漢武帝封禪泰山而死,他留給司馬遷繼續(xù)完成的使命,就是要寫出漢武帝時代是什么樣的時代,封禪這個事件從歷史上又該如何看待。
所以,在“李陵之禍”中觸怒了漢武帝的司馬遷,最終在考量之后,沒有選擇有尊嚴地死去,而是接受宮刑茍活下來,被迫放棄了父親留給他的太史令,進到內朝去當中書令,去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事情。進入內朝后司馬遷很受賞識,益州刺史任安就寫了一封信給他,指責他發(fā)達后忘記了老朋友。但司馬遷一直沒有回復,直到兩年后任安獲了死罪,司馬遷才回信為自己做最后的辯解。
在這篇著名的《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進行了具有歷史性感染力的理想告白:自己受了最深的屈辱去宮中服侍皇帝,不是為了獲得權力,而是他必須要把《史記》寫完。盡管內心懷著強烈的悲憤與羞辱,司馬遷都一定要完成《史記》,最重要的理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是司馬遷的“史識”,是他衡量歷史輕重厚薄、取舍歷史素材的標準,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史家的擔當和野心。了解這一點,非常有助于我們讀懂《史記》。
三、《史記》中的智慧
“究天人之際”,就是把天的部分和人的部分徹底隔開,只有這樣,我們在人事上的判斷才不會受到干擾。比如,秦并不是一個好的國家,但它畢竟最后統(tǒng)一了天下;劉邦一生中有太多的理由失敗,但是他竟然也沒有失敗,單純從人事的道理看,這些事本不應該發(fā)生,是沒辦法解釋的。司馬遷認為這里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神秘東西,他將其評斷為“豈非天哉”。如果窮盡人事的道理仍然無法解釋,那就叫“天”。所以,讀《史記》首先要區(qū)分出命運與人的意志,在歷史里要看到更加龐大或長遠的模式。
其次,作者指出,超越歷史表面的變化,探究歷史背后的通則,即什么樣的人,碰到什么樣的狀況,依照什么樣的信念,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因而產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才叫作“通古今之變”。
而歷史沒有標準答案,不一樣的人看歷史會有不一樣的評斷,史書在歷史記錄與探究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挖掘出一些智慧,讓讀者可以通過對歷史的理解與思考加以吸收。正是在鋪陳這種智慧的時候,才需要“成一家之言”,這也正是司馬遷的非常之志。
在《史記的讀法》中,作者將《史記》一百三十篇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五大部分打亂順序,重新歸類為權力與命運、超前與缺憾、司馬遷的英雄們、如何為官、被遺忘的智者五個部分,通過同類對比,凸顯司馬遷在精微文字差別中的真實用意。通過作者的細致解讀,我們可以體會到司馬遷筆下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一個個選擇的邏輯和后果,而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做出重要的選擇,正是我們應該向歷史學習的大智慧。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云海書評”,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