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有史以來,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書。郭沫若先生,認為司馬遷是繼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化巨匠。
對于這位史學大儒,你我又對他了解多少呢?
張亮在《榜樣的力量》–《司馬遷》中,為我們解開了這位歷史偉人的神秘面紗!讓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位歷史巨儒的歷史蹤跡!
其一:初立志向定前程
自幼聰穎好學的他,在父親司馬談的引導下,在公園前127年,他10歲時,遷居漢武帝劉徹風水靈地–茂陵。
由此,我想到了孟母三遷,為子求學。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和氛圍的熏陶!
司馬談期望兒子,能夠博學,吸收諸子百家思想。司馬遷聽從父親教導,從師寫成《古文尚書》的孔子第十二代孫–孔安國,又從師儒家大學者董仲舒,學習《公羊春秋》。
通過對《春秋》的學習,讓他認識到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具有照見原形,明辨是非曲直的奇效!由此奠定了他對史學的好奇之心。
其二:萬里游歷集資料
張騫西域之行的采訪,讓他感覺書籍與現實有很大差距,由此萌生了實地考察的想法。
由此開始了他從20歲到27歲,長達7年的游歷生活,從屈原故地,到尋訪堯舜禹,再到韓信劉邦故里,以及親臨孔子故鄉。他所到之處,細心求問,記下筆記,為以后的史學創作,留下了豐富翔實的歷史依據!
其三:漫漫仕途立思考
公元前123年,他經考試被選為郎中,即皇帝身邊的侍衛官。其父送他親筆手冊《六家旨要》,希望他仕途有成,并能領會各種學說的特點,加以靈活應用,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回到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干出一番事業來。
曾經躊躇滿志的他,親眼目睹名將李廣將軍,因為關西派系被漢武帝冷落,后被衛青陷害以延誤軍機問罪,李廣悲憤自殺,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讓司馬遷不盡捏了一把汗。
后來李廣之子李敢,因為悲憤父親李廣被衛青陷害,當眾毆打衛青,因此埋下禍根,后被霍去病借皇帝打獵之機,將李敢射殺,結果武帝包庇殺人兇手,由此引發了司馬遷的思考,皇帝如凡人一樣,高祖原是流氓出身。如何立世生存,讓他堪憂,而且武帝后來求神問仙,尋求不老藥方,更是讓他大跌眼鏡。
其四:撰寫史記受腐刑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體例上有本紀、世家、列傳、書、表,這也是一種獨創體式。
“本紀”是各代帝王生平事跡的。“世家”寫的是各個時期的王子貴族或諸侯。“表”記錄各時期的王子諸侯高官顯貴們簡略的活動時間表。“列傳”是分別記述一般人物和謀士將相等的生平和活動。“書”記載了千文、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狀況。
《史記》從軒轅黃帝寫起,直到漢武帝執政時期。最早的開篇是《項羽本紀》。
司馬遷在寫《史記》時,要求自己每篇文章都要寫的嚴謹,每個細節都要合適,做到言之有據。由此可見,司馬遷之用心程度,非一般人可及。他翻閱大量的前人所有的文字記錄,查閱地圖。而且還回顧自己當年實地考察時看到的地形,寫到《鴻門宴》時,對劉邦,項羽,范增等每個人的座位都做到準確無誤。
這是一件需要付出艱辛勞動的工作,也是一項需要非凡的勇氣和堅定求實精神的事業。當然,讓他更加為難的是,對當代歷史的表述,比如李廣被逼自殺,李敢之死該如何描述,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司馬談曾經和他探討過,照實記錄讓歷史事實自己說話。這些文章表現出來的求實精神、科學態度和歷史眼光。得到了后人們的高度評價。
然而,司馬遷寫到關于武帝的《武帝本紀》《景帝本紀》時,由于據實所寫,沒有給漢武帝想要的那樣歌功頌德,因此導致武帝懷恨在心,在司馬遷為李廣之孫李陵辯護時,武帝忽略見死不救李陵的事實,死抓李陵投降給司馬遷治罪,后施以極刑腐刑(施刑與男人下身,畏冷怕風,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才得以罷休。此時司馬遷50歲,《史記》只寫了一部分。
司馬遷因受辱刑,幾欲求死。但是想到家父遺愿尚未完成,又有一份為天下蒼生的執念在身,讓他忍辱偷生,繼續撰寫《史記》。
其五:偉大遺產放光芒
可以說沒有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就沒有東方文明。它奠定了中國正史的基礎。
1.司馬遷成為成一家之言的世界歷史之父。
他筆下的歷史,是集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生產,生活,宗教,自然為一體的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歷史。他認為世界是相通的。1957年,司馬遷被聯合國命名為“世界歷史之父。”
2.超前思維的經濟思想。
他在史記中寫到,中國要想富強,必須和國外通商。
3.指出中華各民族都是黃帝子孫。
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民族應該和諧共生。
4.為孔子等教育家樹碑立傳。
他在《史記》中,以《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等著作,記述了儒家思想,奠定了孔子萬世師表的歷史地位。
5.總結古代天文歷法的成就。
創制《太初歷》,即沿用至今的現行公歷。
6.他還是當之無愧的地理學家。 提出軍事地理學與并發經商思想。他的文學成就與屈原可比高!
司馬遷帶給后人的啟示:
1.勤學立志,嚴謹無畏。學習的氛圍和引導者異常重要!
2.自古便有官官相護,利益相爭等丑相,如何做才能夠利人利己,達到曾國藩之境界呢?
3.司馬遷能夠忍辱偷生,撰寫《史記》。說明人在困境中,該如何面對和選擇有意義的人生?
4.司馬遷在面對好友任安,即將被武帝賜死境遇時,如何處理友誼與自身追求之間的關系?
結語:都說讀史可以明志,確實在讀過之后,讓我們更加了解前人做法,成為我們后車之鑒!從司馬遷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到多少屬于自己的東西了呢?不妨留下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探討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