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篇》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01
云姐夫婦是我們這群朋友里堅定的丁克家庭,自然比我們這些人更早的考慮到了養老的問題,他們夫妻倆的收入絕大多數都買了保險,也早早的開始看養老院。
我們一起聊天才發現,原來養老院已經那么緊俏,好的養老院需要排20年的隊。
我想起去國外旅行,北海道當地的導游指著一片別墅跟我們講那是當地的養老院,有很多中國人已經準備過去養老;
在濟州島也有很多中國人去置業為將來養老做準備。
而對于三十多歲的我們而言,心理上真正成熟好像還沒幾年,就需要考慮養老這件事了嗎?
02
我家樓上住著一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里孩子在國外,一年到頭也不見得回家一趟。有一次老兩口推著一個大箱子準備上樓,但電梯正好有故障,我們家薛老師搭把手幫他們把箱子扛了上去,箱子很沉把薛老師累個半死,搬到家老兩口不斷感謝,我們也因此認識了兩位老人。
兩位老人看著身體和精神都還算不錯,大爺以前在地方政府待過,喜歡下樓來找我爸聊天。前一陣子大爺突然不見了,我爸還挺惦念,去樓上敲門也總沒有人在。
過了好些天,大爺和大娘終于回來了,原來大爺腰病犯了,去醫院做了一個手術。家里也沒有人能照顧病人,就大娘陪著一塊住院,還請了一個護工。就這么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因為工作忙沒回來看看,跟老人也只是打電話和視頻,但在身邊伺候端茶送水是不可能了。
大爺感慨地跟我爸說:“養這個兒子算是給美帝國主義做貢獻了,我算是一點也沒想著這個兒子的福氣。”
在現代社會孩子工作、學習、生活的地方越來越遠是一個趨勢,我的周圍有很多朋友希望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深造,“父母在,不遠游”已然是上古的觀點,而現代人因為交通的發展、地球村的發展,工作地點已經不再受地點的限制。
我們在講養兒防老,但兒女不在身邊,養了也防不了老。
03
我家倒是雙方父母輪流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但主要的原因是幫我們照顧孩子。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成長,因為我們夫妻倆都需要工作,因此家里根本離不開老人。
但是拋去孩子的原因,老人其實并不愿意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我的父母覺得離開了老家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不好玩。這里沒有他們熟悉的圈子,沒有伴打牌聊天,除了陪伴孩子,就只能上網和自己出去散步,有些朋友也住得遠,并不能常來常往。以至于我媽媽經常跟我說:“要不我們把小朋友帶回老家吧。”
而公公婆婆到了周五我們下班回家,他們就回自己家了,也不愿意多在我們家待著,在他們看來,終歸不如自己的家里自在舒心。
媽媽跟我講我爸的理想是我們生活在他們身邊,我們也沒有什么生活壓力,他們幫我們照顧孩子,還能不脫離自己的生活圈,可以跟老朋友們一起愉快的玩耍。
他們不是不想享受天倫之樂,只是不想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
從現在看未來的趨勢,年輕人總是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界限感也越來越強,而且未來服務總是越來越便捷,哪還需要我們來帶孩子呢?
如果不用幫忙帶孩子,那住在一起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吧。
04
小新是我的表弟,因為沒有回家過年被媽媽教育了。當然,他的“劣跡”可不止這個。三十好幾的小新還沒有結婚,自然也沒有孩子。
他不是沒有女朋友,女朋友是漂亮的模特,會幾門外語還會繪畫。
有人會懷疑是不是女孩條件太好,不想安定下來,其實女孩很宅,而且兩個人感情好的很,在一起也好些年了。
但是兩個人就是還不想結婚,也沒覺得有結婚的必要。
小新的父母有些著急了,就教育小新趕緊進入婚姻大門,說白了是老兩口想抱孫子了。
無論父母軟磨硬泡,小新堅持說:“我們不需要結婚來證明我們的感情,我們近期也沒有要孩子的打算。”
私底下,小新說他才不要按照父母的規劃來安排生活,他愛父母不代表他需要都聽他們的。
小新和女友要不要孩子都尚未可知,怎么還談得上讓老人幫著看孩子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進入婚姻,也不愿意要小孩,他們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喜歡自由自在,不愿意受拘束。
如果沒有第三代作為紐帶,父母和子女又有什么理由捆綁在一起呢?
05
有一本劉彥斌的《三十年后我們在哪里養老》現在賣得比較火,它主要就是分析了人們的個人財務狀況對未來生活的影響,他想說的是:現在不會理財,老了就沒財理你。
按照他的算法,二三十年之后,我們可能得需要超出現在10倍的養老金來過活。
而現在社會人口上的倒金字塔結構也的確讓我們的老年生活岌岌可危,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養兒防老”也實在不好指望。
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除了社會保險,人家還有企業年金保險,還有商業保險;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只有社會保險,有得還只是“低保”。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實現老年后享享清福還真有點困難;不過解決溫飽問題不大。
好在國家已經越來越重視養老問題,商業體系的完善,二胎政策的實施都會助未來的老人們一臂之力,因此也不用過于悲觀。
但人都會老的,而如何養老卻不應該是老了之后再考慮的事情。早點做好人生規劃和財務梳理也許已經就是每個人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