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交往中,時時刻刻在發(fā)生“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故事,這個情況,讓多少朋友絕交、多少情侶分手、多少人際關(guān)系破裂。我們常常誤解他人,或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對方的意思。有時候只是一句玩笑話、有時候?qū)Ψ經(jīng)]經(jīng)過腦子就說出來了、有時候是即使對方是故意說的,其實我們也沒必要放在心上的話。我不提倡語言暴力,我想表明的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種情況實在太多,這個因帶來的果實在糟糕,值得我們反思。
這么多年,我一直就是那個“聽者有心”的人,我的性格敏感,特別對母親還有愛人。就是那種對方一說什么我不喜歡的,我就很容易爭吵,爆發(fā)脾氣,做出很過分的事。但其實,我只是覺得被誤解了,受到了傷害,自己內(nèi)心痛苦得不得了,而其實,都是覺得不被愛不被理解的自憐感。說難聽點,也不過是我自導(dǎo)自演了這一場場戲。
前幾天晚上,我旁觀了一場爭吵,給我強烈的感觸。是兩個很親近的人,A應(yīng)了B一句話,B開始指責(zé)A那句話很傷人。當時我在場,我知道A的那句話沒什么意思,然而B一直在指責(zé)A說的那句話,然后越說越氣,慢慢變成傷人的話,把該說不該說的都說出來了,當時我和A坐在一起,A反駁著,然后我看著他們,我突然覺得好心疼好心疼。因為一句話,我們有了自己的意識投射,然后就變成了互相傷害。其實語言是有力量的,從無意中的話,突然變成吵鬧、指責(zé),再慢慢變成一把刀子,刺進雙方的心的時候,我看到了這一切,心痛不已。為什么,我們總讓最愛的人受傷,我們是否還在無明的意識中?
就因為這次,我才突然明白,那么多年的爭吵,不過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演變來的。我們感覺被傷害的同時,也深深傷害了對方。深層次的說,則是,我們都感覺受到傷害了,感到痛苦,然后我們進而攻擊對方也讓對方痛苦。只是我們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只有自己痛苦,別人是罪魁禍首,而不是,他和我一樣,也受了傷害。
書上說,我們會按我們自己頭腦里的理解去理解別人的話。所以有時候,我們所聽進去的,和對方表達的,還真不是在同一個頻道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在小的時候特別在意的詞語,長大后慢慢無感。
就我自己為例子,因為我從小就長得矮,所以我小時候特別在意別人說我矮,常常能傷心很久,有一段時間特別自卑,在初中的時候達到頂峰,就是只要比我高的,我跟她站在一起說話,我都想蹲下去,生怕比別人矮了一截。
不過現(xiàn)在,我基本上對別人評價我的身材之類的話,竟然沒有一點感覺了。而且接受了自己就是原本的樣子,甚至更加坦然,也不害怕暴露缺點,從大學(xué)時非高跟鞋不穿,到現(xiàn)在天天穿平底鞋都感到安心,我知道我改變了。特別是有了自己的伴侶之后,對自己外貌的信心也增強了不少。因為以前總害怕自己丑,現(xiàn)在,我愛的人也愛我,說明自己還是挺不錯的。所以那些話,已經(jīng)對自己沒有任何攻擊性。
所以,很多時候,受不受傷,還真取決于自己的理解。
在意一句話,一件事,很多時候都是來自內(nèi)心的缺失,有哪方面的匱乏。
如果能找到內(nèi)在的原因,常常就能避免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這樣的情況。
說到匱乏,我就想起了“沒安全感”這幾個字。特別是現(xiàn)在好多戀愛中的情侶,有一方比較敏感,似乎很需要對方證明愛,說出來,做出來,否則,總覺得恐懼、擔(dān)憂失去,情緒失控。有時候,我們總說要控制情緒控制情緒,是自己性格的問題,但還是反反復(fù)復(fù)做不到,繼續(xù)情緒失控,還有那些家庭暴力者,他們也不想這樣,可是為什么還是一次次將拳頭打向自己愛的人呢?形成惡性循環(huán)呢?
為什么做不到呢,因為沒有找到本質(zhì)。不管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恐懼感,還是后天形成的性格,都值得我們?nèi)徱曇幌伦约旱膬?nèi)心。
為什么那么需要從外界得到認可?從愛人身上證明被愛?
從我自己的情況來說,我也總會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而影響情緒,之前我一直認為是我的性格不好、情商不足、控制不了情緒。現(xiàn)在,我想,那些都不是本質(zhì)的原因。那是因為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愛,我總覺得不被愛是一種很慘的事情。在小的時候,我就覺得爸媽不愛我,后來我覺得只有爺爺愛我,但有一次爺爺罵了我,我又覺得爺爺不愛我,那全世界都沒有一個人愛我,我常常想這些想到哭泣恐懼。然而這樣的思維習(xí)慣,到我這么大,依舊保存著,像扎根了一樣,觸發(fā)著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陷入每一次的自憐與憤怒。所以到我長大后,我開始在戀愛關(guān)系上去找尋愛。我想彌補內(nèi)心愛的缺失,卻終不可得。因為當時的我多么匱乏,多么容易產(chǎn)生代入感然后情緒失控、不斷爭吵,活生生也把別人嚇跑了。就好像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自己與內(nèi)在匱乏的自己談完了一場又一場戀愛。
只是自己一直不知道,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給。
其實沒安全感這種情況,就像兒時的那些自卑,當你慢慢不在意了,或者,自己相信自己足夠有愛了,也許情緒問題,也能解決了。當我們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生活是由自己創(chuàng)造的。我們便不再強迫他人來做到符合自己的要求,然后讓自己感覺被愛。
其實我們的心都是好的,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一次次覺得自己受了傷。沒有安全感的人,都是可憐蟲,他用自己腦海里的劇本演繹了這一切,創(chuàng)造了這一切的現(xiàn)實。所以攻擊者,也是可憐人,他總乞求愛與理解,需要一點點證明來喂養(yǎng)自己的小我,喂養(yǎng)那自憐的情緒。如果不能跳出這種虛幻的幻象,也許真的就把人生過得糟糕無比,很難長久的幸福,特別是幸福的親密關(guān)系。
誠然,每個人都是按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所以為什么有些人的心很大,覺得什么都不是事,活得寬心舒心;而有些人的心很小,有時候還會故意把事情歪曲。然后覺得對方傷害自己,恨對方。
正如那句話:你的世界就是你意識的投射!
以自己的自以為是去隨意揣測別人的話語、行為,然后反抗、開撕。但有時候?qū)Ψ讲]有這層意思,然后越吵越想傷害對方,話越難聽,變成了互相傷害。我們內(nèi)心都匱乏,都想贏,都怕被傷害,所以我們才會攻擊別人。攻擊別人的人都是因為害怕自己受傷。
理解不容易,我們都同時扮演著攻擊者和被攻擊者。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去記下自己容易受傷和反應(yīng)強烈的話語,來分析自己內(nèi)在的原因,去避免沖突、傷害感情。畢竟誤解帶來的沖動,都會付出代價的。
愿,我們都內(nèi)在有愛,有自信,明白很多時候不過是誤解,不過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去擁抱自己和他人內(nèi)心的脆弱,知道爭吵的雙方都在受傷害。如果我們愛對方,不僅要守護自己的心靈,也要去守護對方的心靈。
理解越多,愛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