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人愛憎分明,是在夸他;說他敢愛敢恨,也是在夸他,可是這愛與憎之間,真的就必須分的那么清楚嗎?
春節回老家,和一個久未見面的發小的接觸,讓我覺得,劃清愛與憎,也可能是迷失的第一步。
他是94年的,讀著大專,今年大二。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在村子里種著很多地、包了一個魚塘,以前還養殖過雞。
在農村,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村子位置很好,四周是開闊平坦的土地,前后各有一條河,村子里也有個環形的小池塘。
一切愛憎的源頭都起源于這個不大不小的池塘。
公有制下一切都屬于集體,這個池塘作為養殖用的魚塘是由個別村民來承包的。現在,這個魚塘由發小的父親承包,但關于魚塘承包權的糾紛一直沒有停息,村子里一直有人在明爭暗斗著。
發小的父親當年為了承包魚塘,挨了打,現在,魚塘已經在他父親手里承包了十多年,于是又有人想從他手里搶下這個魚塘。圍繞著魚塘的種種都充斥著濃濃的火藥味。
其實,身在農村,誰也不會過得比誰太好,不過是一畝地、一池水的事,許多事情在幾經轉口之間都變了,也許自己眼中的受害者在別人眼里是施暴者,對錯,在錯綜復雜的一樁樁連著的事情中間,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發小心疼上了年紀的父母,對村子里的人充滿敵意。和我聊天的時候,他的話語里是一種深深的怨念,句句咄人,似乎我就是那些與他家爭斗的人的代表。
對于他的父母,他自然是滿懷作為子女的愛,對于那些與其爭斗的人,他也積攢著無限的仇恨。
他將這種怨念帶到生活中,好像自己做的事情就是為了報復村子里的那些人,就是為了不讓他們的計謀得逞。
我看到他整個人的狀態,感到深深的擔憂,他似乎被一種東西蒙蔽了雙眼,走在危險的道路上。
他的愛與憎,是如此的分明,可又如此的盲目。維護自己雙親的心讓他不再作任何思考,一頭扎入惡意的因果循環中去。
其實,他家的事也和我家有一點點但不多的牽連,我個人是知道一點的,但我自己一直是作為旁觀者去觀察這件事,不四處傳揚,也不做是非之論。
因為一旦被個人的情感麻痹了認知,就無法再回歸理性,無法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做人的感覺都變了。
人的各種情感其實是相互平衡的一種狀態,一旦哪種情感太過強烈,人感受其他情感的能力就會變得遲鈍,周圍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或愛或恨的色彩。
就如同熱戀中的情侶,愛到濃時感覺天地都開朗,看到的人和物都是帶著微笑的,可分手時刻又萬念俱灰,沉痛得無法自拔。
如果無法把控好自己,人就容易在愛或恨中迷失自我。一切緣由于(她)他又解憂于(她)他,這種狀態,像是一種附屬品,沒有根,沒有依靠,對于未來,只剩下恐慌。
人是富于感情的,但人和感情終究是主從關系,人是駕馭情感的那一方。當一種情感俘虜了自己,也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回歸到原來的樣子,強烈的愛憎總是讓人迷失。迷途中的步伐,想必是痛苦并艱難的,但情感的執拗會驅使自己前行,像驅使牛馬一般,無法回頭。
所以,愛憎分明,某種意義上并不是好事,也許會讓人積重難返,溫和、中庸,才能讓自己波瀾不驚,沉穩處世。
(無戒21天寫作訓練營第二期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