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說孝是無違,這個帽子好大。
但老夫子又將之定義為以禮而行才算孝,把無違又給框限了一下。
所以說就是是圣人也有脫口而出,犯錯的時候,事后彌補,猶時未晚。
但后人因此附會,元人郭居靜還列舉24古人孝聞,其中孝感動天、蘆衣順母、臥冰求鯉仔細看原文,都是繼母不仁,豬腳們扛著孝的壓力腹黑求生罷了。
生存是一種生理性智慧,統治是另一種靈性智慧。
老夫子的儒道思路明確,對管理者來說可謂坦途;但對行其中的普通人而言,則甘苦自知。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于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后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