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上一篇介紹了開發(fā)孩子閱讀潛力的前三個階段,翻書期、圖片期、故事期,最后在來說下文字期。
文字期,孩子開始對繪本上的文字感興趣了。如果家長的引導還停留在前三階段的話孩子的能力就會停滯不前。
文字期判斷信號:
一般在堅持親子閱讀的家庭,孩子上中班會迎來文字期,但是更主要還是觀察孩子的表現(xiàn),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1.他開始注意到雖然他在看圖片,而你卻讀的是文字,于是他開始對文字產(chǎn)生了好奇和興趣。
2.對于孩子熟悉的繪本,哪一天如果不按照書上的語言來說,他會來糾正你。
文字期共讀技巧:
逐字指讀,留意文字 “部件”。
逐字指讀可以從孩子熟悉的繪本故事開始,讓孩子體會其中一音一字的關系。
小技巧,如果孩子處在故事期向文字期的過渡階段,遲遲卻不肯跟著你的指引看文字,那么可以讓孩子來指,你來讀。孩子擁有了主動權,會更愿意玩。
留意文字“部件”,就是說一個字由哪些“零件”組成,有什么偏旁,由哪些字組成。比如今天看了毛毛蟲的“蟲”字,隔幾天看到了“下”那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玩猜字,蟲和下在一起“蝦”怎么讀。在過幾天孩子又看到下旁邊變成了口,又組成了“嚇”,那就可以跟孩子繼續(xù)猜。
相信大家跟我有一樣的疑問?我們上學的時候不是先從漢語拼音入手,然后在學習文字的嗎?這里怎么直接開始就學文字了?
在《如何開發(fā)孩子閱讀潛力》的課程中,作者觀察了臺灣和香港孩子的認字模式,臺灣就跟我們大陸是一樣的做法,而香港是用了部件學習法。
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香港孩子跨過1500字的識字門坎的年紀,整體比臺灣孩子早將近一年?!边@里為什么用1500來作為門檻了?因為研究發(fā)現(xiàn)中文里面,一個孩子只要具備1500字的識字量,他就可以看懂周遭文字達九成以上。而1500個字,只是由300多個部件組成。所以當孩子來到文字期時先不要去管拼音,用留意部件的做法,直接學習文字吧。
有了一定的文字量積累,下一步引入“橋梁書”,也就是文字和圖片一半一半的書。大概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會迎來這樣的階段,這個階段要給到孩子更多元,更多主題的書,故事期的共讀技巧在這個階段也仍然可以繼續(xù)使用。
在下一個階段就是我們最期待的自主閱讀階段了,孩子大概三年級左右會迎來這樣的階段。至此,家長可以功成身退了。
慢慢親子閱讀之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想起昨天我太忙,于是孩子爸陪著孩子看書,他們的對話讓我忍俊不禁。
爸爸:看完這一本我們一起睡覺好不好?
兒子:好!
巴啦巴啦,一本書很快看完了……兒子又找來一本。
爸爸:兒子,爸爸好困啊,看完這一本我們睡覺好嗎?
兒子:好!
巴啦巴啦,一本書又很快看完了……兒子又找來一本。
爸爸:兒子,爸爸真的好困啊,看完這一本我們真的睡覺好嗎?
兒子:好!
爸爸:你就是個小騙子……
不出所料……兒子又找來一本。
這番對話我聽了不下十幾遍,爸爸終于讀著讀著睡著了……
我想,他做夢都在盼望兒子能夠盡早識字盡早自主閱讀吧!哈哈哈……但是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收獲。親子閱讀有時候很美好,有時候也很辛苦,但是也值得堅持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