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現(xiàn)在各個學習平臺上認為自己解密了英語學習秘決的神人越來越多。可惜朋友圈里上了些神課的學英語的寶寶們發(fā)幾天關于自己學英語的信息后,就不再發(fā)了,看來都沒能堅持下去。我個人雖沒上過這些課,但我認為大家學了這些課程后不會有多大效果,原因大概有這幾點:
A. 課程本身原因:課程宣傳夸大其詞,售后的指導敷衍了事;
B. 學習者本身的原因:
1. 學習者不知道自己學英語的目的,所以沒有動力;
2. 因為學習(學生)或工作忙(上班人士)和家庭瑣事多,沒有時間學英語。換句話說沒有學習計劃。
3. 課后沒馬上找機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英語特別是口語是要應用之后才能慢慢成為你的東西。
4. 同時選太多課程,甚至是同時選不同的英語課程。現(xiàn)在很多課程把自己吹得上天入地,并且有限時優(yōu)惠,利用了人的怕錯過好事的心理。不懂得這些伎倆的人就很容易上當。
C. 課程和學習者本身都沒問題,但課程不適合這個學習者。
具體如何選課請參見我的另一篇文章“同學,這么多英語干貨課,你該怎么選”。
也許有部分人自控力強,堅持學完了一個英語課程。但好不容易有個機會與老外說話了,卻吱吱唔唔說不出來。
這主要是因為平時沒有英語的語境,所以學會的東西在課程結(jié)束一段時間就差不多忘光了。 等你真要用時,要么想半天才能說出來或者根本就說不出來。
下面說說與老外溝通時的用英語思維和用中文思維。我們剛開始說口語時一般會用中文思維,具體在一個流程如下圖:
所以,假設你的聽力夠好,你真正聽到的英語跟對方說的英語的意思八九不離十的話,等你想好怎么說,對方可能已經(jīng)不耐煩了。或者你一時不能馬上把自己的意思完整表達出來,就冒出一兩個詞,對方要么聽不懂,要么也沒興趣跟你多聊了。
因此,用中文思維不光造成了英語口語不流利,而且也很傷自尊心。我很多朋友移民加拿大好多年了,英語還說得結(jié)結(jié)巴巴,除了平時基本都是跟華人接觸所以用英語機會少以外,用中文思維是跟老外溝通是一個跨不過的坎。
當你跨過這個坎后,慢慢開始用英語思維,大概的溝通流程參見下圖:
那該怎么能學會用英語思維呢,我想大概有如下途徑:
1. 如果有可能入讀完全用英語教學的大學,并且積極參加課間討論。這樣你會有四年時間高頻度地訓煉用英語思維。
2. 如果你是要學美式英語,上個系統(tǒng)的美式英語發(fā)音課程。這是關鍵!打好基礎,后面才不會做無用功。對于自學能力強的,可以在YOUTUBE上找靠譜的發(fā)音課程。效果還是比面對面教的效果差。
3. 碰到生詞,盡量用英英詞典。推薦用Merriam Webster Dictionary, 可以直接去網(wǎng)站或能過手機APP來查字典,并且每個單詞都有標準的發(fā)音。但是是美音發(fā)音。如果你學的是英式英語,要找其他類似的字典。
4. 提升詞匯量。口語中經(jīng)常會用片語詞組(Phrasal Verbs),比如 get to (到達),get on/off (上下車),hold on (打電話時叫對方等一會); 還有很多成語(Idiom), 比如與棒球相關的成語 in the ball park (差不多), hit a home run (成功完成)。所以平時看書或看美劇時多關注并記錄這些片語詞組和成語,然后加以應用,對口語和聽力很有幫助。看書時不要每個生詞都去查,一天查幾個自己認為有必要的詞就夠了。一開始如果每個詞都查,閱讀速度會很慢,不久就沒興趣看書了。
5. 養(yǎng)成每天練習英語的習慣。時間長短不重要,關鍵是要養(yǎng)成習慣,比如每天十分鐘。如何養(yǎng)成好習慣,是一個大話題。我會在后面的文章分享。
達到用英語思維并能跟老外流利溝通,如果你象我一樣,不是語言天才,那就需要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不是幾個月能完成的,所以不要相信那些神課。找到自己學英語的目的,定個學習計劃,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在我看來,是學口語(包括聽力)的正確途徑,并且沒有捷徑。
為方便記筆記的同學,我做了個思維導圖:
如果你從我的文章有學到一點東西,麻煩你點個喜歡哦。或者關注我,這樣就可以看到我后續(xù)的文章了。謝謝你的耐心!
我前面發(fā)過的關于學英語文章的鏈接:同學,這么多英語干貨課,你該怎么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