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主要講講代理(Delegate)在iOS開發中的重要意義
上一次說道通過一個類的靜態方法來把所有的垃圾初始化代碼扔到一起,減少每次創建新的VC所帶來的重復勞動問題,這次主要說一下如果通過代理,來使你的代碼更為簡單,調用一個API: "Could not be simple"
所謂的代理,就是意思被代理的類把自己的方法交給代理人那個類來執行
首先,為了做一個代理,你必須要定義一個協議(稱作APIGetter),這里我是把所有的返回結果放在代理,發送請求通過類的靜態方法來使用(類名就叫做HeraldAPI吧~)
協議:
@objc protocol APIGetter{
func getResult(APIName:String, results:NSDictionary)
func getError(APIName:String, statusCode:Int)
}
由于我使用的是AFNetworking的庫,可以方便的進行網絡通信,AFNetworking就不再介紹了,這里還通過上層封裝了兩個方法,還有一個對AFNetworking的代理(代理也可以傳遞的……):
var httpController:HttpController//對AFNetworking的代理,暫時不要管他啦
func didReceiveDicResults(results: NSDictionary, tag: String)//返回通過POST調用API的結果
func didReceiveErrorResult(code: Int, tag: String)//返回通過POST請求調用API失敗,code為HTTP狀態碼
然后,你便可以大展身手,設置你的代理了。首先,你當然需要一個類的成員變量,一般就叫做delegate
var delegate:APIGetter?
之后,我是通過類的靜態方法來發送的(因為和APIGetter的代理無關可以略過……雖然這個sendAPI用了AFNetworking的代理……所謂可以層層封裝代理)
而對于接受請求結果,只需要這樣:
func didReceiveDicResults(results: NSDictionary, tag: String) {
switch tag{
case "cardDetail":
self.delegate?.getResult(tag, results: results["content"] as NSDictionary)
default:break
}
}
func didReceiveErrorResult(code: Int, tag: String) {
switch tag{
case "cardDetail":
self.delegate?.getError(tag, statusCode: code)
default:break
}
}
這樣,你就已經定義好了一個代理,現在只需要代理人類(就是真正的VC)只要把自己當作代理人(設置自己為delegate就好了)
在你自己的VC中首先確保自己實現了這個協議,比如:
SeuCardTableViewController: UIViewController, UITableViewDataSource, UITableViewDelegate, APIGetter
var API = HeraldAPI()
override func viewDidLoad() {
......
self.API.delegate = self
......
}
然后,在實現代理方法中,干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
func getResult(APIName: String, results: NSDictionary) {
println(results)
}
func getError(APIName: String, statusCode: Int) {
println("Oh no!")
}
你就完成了整個東西……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自己在VC中的getResult里面的results和APIName是從哪里來的?很簡單,你實現了這個協議,這個協議,作為被代理者,它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執行。然而,當我們每次通過類的靜態方法發送一個請求的時候,AFNetworking會通過代理,然后調用
func didReceiveDicResults(results: NSDictionary, tag: String) {....}
這時候,在里面的
self.delegate?.getResult(tag, results: results["content"] as NSDictionary)
會把直接調用被代理者的方法,然后,由于我們在VC中是一個代理者,自然可以接收到這個代理信息(方法的內容),也就完成了數據傳遞。
數據的流向:從AFNetworking,經過我們的類,然后轉入APIGetter協議,最后到了VC的方法里面
其實,主要是由了AFNetworking這個代理在這里,才讓過程分析比較復雜(其實這構成了一個含有2個代理的代理鏈……)
現在,我任何的VC中只需要6行代碼就可以搞定之前需要100行的東西,多重構才是王道……代理的作用十分明顯,以后除了內部算法實現,千萬千萬不要寫基于過程或者拿靠函數堆積的那種代碼了,多用代理,多用協議,繼承,才是真正意義上的iOS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