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7日
記得上學期語言課上老師說過foyer(火爐,家庭)這個詞是來源于feu(火),在幾個世紀以前,如果想要知道一個城市住著多少人口,只需看看這個城市傍晚時分煙火的數量便清楚明了了。當時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很詩意的解釋,我想是因為“火”這個字在中文里也曾有過相同的含義吧。
昨天無意間又看到了foyer這個詞,忽然就想起了王建寫過的那句“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似乎在那個科學技術尚未興起的時代,煙火在某種層面上真的就成了生活的代名詞??粗稛熡诎嬴B歸林、霞光斑駁之時緩緩升出屋頂,繼而在半空中留下一串長長淡淡的影子,大概是這世上最為平淡的幸福。
來法國之前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過上每天都操心一日三餐的日子,因為在學校周內周末都可以放心地把胃交給食堂,哪怕吃膩了也還有校門外五花八門的小餐館來拯救嘗什么都覺得索然無味的舌頭。而如今“十指不沾陽春水”幾乎已經成了一件概率為零的事情,在國外想要“豐衣足食”是離不開自己動手的。
做飯是困擾很多留學生的一道世紀大難題,曾經信心滿滿地以為我不會是其中之一,親自體驗過之后才明白這似乎不只是一件考驗廚藝的事情。有時候上完課疲憊不已,盡管回家肚子餓到咕咕叫也不會有想要做飯的沖動,于是整整齊齊排在冰箱里的食材總是還沒開封就因為過了保質期而被扔進垃圾桶里。
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竟然慢慢地喜歡上了這種放學后自己燒飯的小日子。回家路上經常會盤算冰箱里還有哪些沒吃的蔬菜,櫥柜里的面包能撐到幾月幾號,然后趁著某個沒課的下午在超市里左挑右選,把冰箱里空出來的角落塞滿,再默默地給自己買幾袋以前沒有嘗過的零食。遇到課多的時候就去學院旁邊的小超市,買好需要的食材再走到公交站等車回家。
以前逛市場都是走馬觀花地看看,雖然站在琳瑯滿目的小攤鋪前什么都想買,轉念一想覺得做起來肯定很麻煩,于是索性就什么都不買?,F在偶爾也會坐很長一段公交去拉羅附近的小市鎮,看看市鎮中心廣場的集市都有些什么時鮮蔬菜,選好平時常吃的蔬菜之后也總是會挑一兩種沒有嘗試過的新食材,仿佛是想要循序漸進地提升一下蹩腳的廚藝。
有時候覺得做菜是一種既實用又有效的減壓方式,全心專注于手中的食材,很多煩心事兒就會自動地從腦子里被過濾掉了,這種過濾或許只是暫時性的,但用來調節心情綽綽有余。朋友說習慣了這種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正成長的開始,想想這不容易的留法之旅,也讓人變得熱愛生活起來了呢!
foyer是個好詞,喜識人間煙火也是個會使人開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