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另一種選擇:直面逆境,培養復原力,重拾快樂》。本書的第一作者謝麗爾?桑德伯格,是臉書的首席運營官。她以回憶錄的形式,向人們展現了,在2015年意外經歷喪夫之痛后,她是如何調整自我,從重大的變故中走出,讓人生重新煥發光彩的。
但可能讓大家失望的是,我并不同意這本書對于普通人處理逆境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在逆境中我們普遍感受到的情緒是挫折、憤怒、壓抑,甚至也許會有悲傷,但絕不是悲慟(sadness n grief),這兩種情緒在本質上是有極大區別的。
書籍封面
如果我們一定要強調情緒的普遍性和相通性,用悲慟來類比其他情緒,其實是無視房間里的大象,也嚴重背離了作者的本意。舉個簡單的例子,安慰逆境中的朋友,你可以不做任何準備地說上三天三夜。但面對剛剛喪失伴侶的人,除了“節哀順變”,你知道還有什么適當的表達嗎?
另外,不要忽視聯名作者對本書的貢獻,亞當?格蘭特教授在書中雖然只以第三人稱出現,但他在桑德伯格心理康復的過程中扮演著導師的重要作用。
處理悲慟和其他負面情緒的過程中,方法論上最大的區別也是在此。度過哀悼期,我們需要彼此扶持,因為逝者并不是孤立的個體,所以悲慟其實往往是一種集體情緒;遇到障礙時要主動求助,尤其是主動向專業人士求助。不敢承認自己的痛苦,強迫自己扮演心理強大的角色,其實是給自己和真實世界建立了一道屏障。
書籍附錄
桑德伯格在書中細致講述了她在心理專家的幫助下,在線上分享和線下參加互助會的過程中,逐漸正視自己的康復之路。
國內目前運營中的相關專業機構的確較少,但僅北京還是有一些可供選擇的。如果你不幸正需要此類幫助,請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