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
導語:
猴年到了,在這里給大家拜個猴年,并跟大家說說猴。作為一個“生物男”,當我們說猴的時候,我們在說些什么?
文 | 宋欣東(約翰霍普金斯生醫(yī)工程博士)
●●●
當歷史的長河倒退到大概9000萬年前,老鼠和人類在三叉路口說了聲再見。
老鼠
再過了大概200萬年,人類又和樹鼩道了個別。
樹鼩
歷史長河中,600萬年如白駒過隙,鼯猴說了聲珍重,扇扇“翅膀”也飄走了。
鼯猴
轉眼間到了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生態(tài)災難使得大型的恐龍遭到滅頂之災,他們讓出的生態(tài)位使得本來只在夜間和小角落生活的體態(tài)嬌小的哺乳動物,得到物種爆發(fā)和體態(tài)發(fā)福的機會,馬達加斯加這時徹底地從非洲分開,狐猴和懶猴也與我們分道揚鑣。
左:狐猴,右:懶猴。
5800萬年前,眼鏡猴一瞪眼也走了。這時候導演說“咔!”
畫外音起:“截止到目前離家出走的這些‘猴’其實屬于‘原猴’,還不是真正狹義意義上的‘猴’,而剩下的所有后來物種,都可以歸到‘類人猿下目’”。
眼鏡猴
時間來到三四千萬年前,地質變化讓美洲大陸徹底與非洲大陸分開,此時國際歌響起“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美洲大陸“新世界”從亞非大陸的“舊世界”分開了。狨猴,松鼠猴,僧帽猴等新世界猴也就跟著“自由”起來。
從左至右:狨猴、松鼠猴、僧帽猴
“舊世界”接著繼續(xù)到大概在2500萬年前,“舊世界猴”們和后來的猿類也分手了。舊世界猴蓬勃繁榮在亞非大陸上,這里有會泡溫泉的日本獼猴,有會自拍的黑冠猴,也有已經可以穩(wěn)定轉基因的食蟹猴。
從左至右:黑冠猴、食蟹猴、日本獼猴
這之后的人類親戚就只剩猿類了。1800萬年前的長臂猿,1200萬年前的大猩猩和紅毛猩猩,還有最近600萬年前的黑猩猩,是最后和人分家的現(xiàn)存近親。
左上:長臂猿;右上:大猩猩;左下:紅毛猩猩;右下:黑猩猩。
如果我們心眼小一點的話,當我們說猴的時候,就只有新世界猴和舊世界猴才是真正的猴,原猴和猿都不算。
但如果我們胸襟開闊一點的話,當我們說猴的時候,基本樹鼩往上,人往下的也都可以算成猴。我們平時說的靈長類,其實是指鼯猴分開之后的靈長目,更大一級的靈長總目,不僅包括樹鼩,甚至還包括老鼠和兔子。
可為什么我們今天要特別說說猴?
要是排一下生物醫(yī)學推動力最大的生肖英雄榜,猴子如果舉手說自己是第二,估計也只有老鼠才敢再往前報名。可有許多傳染病,比如瘧疾、艾滋、甲型、乙型肝炎等,老鼠會眨眨眼攤攤手,“這些病我都不太會得呀”。哦,對了,眨眨眼攤攤手這些事老鼠也都不太會的。
剛才說的這些病所對應的病原體在其它物種里,要不就是直接免疫,要不就是感染和發(fā)病的機制和人差異過于懸殊。想要攻克這樣的疾病,在治療開放的某些關鍵階段中,只有類似猴子甚至猩猩這樣和人更接近的靈長類動物才有更好的模擬人類的價值,為最終人類的治療方案提供更準確的參考信息。也從而具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除了傳染性疾病,人類的另一類疾病治療的進展就更離不開猴子,那就是神經和精神類疾病。
如果說人類的其他器官和老鼠之間的差別還算不大的話,人和老鼠腦結構的差異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讓許多試圖在老鼠上面研究高等神經功能的探索一籌莫展。
最簡單說,人腦袋里外側溝把兩邊大概負責感知分辨物體的顳葉分開,而中央溝又進一步分割了運動和體感區(qū),一個到額葉一個到頂葉。
老鼠這時舉手:“什么是溝?我腦子里沒有呀!擠一擠都沒有呀!”
狨猴,夜猴,松鼠猴紛紛舉手:“你看我們猴都有外側溝!”
僧帽猴,食蟹猴,獼猴把手舉得更高:“我們的中央溝也棒棒噠!”
特別是額葉中的前額葉,在高級情感及決策中起重要作用。比起人類來說,老鼠的前額葉小到幾乎都不能叫有,而進化上離人越遠的猴,前額葉也越小。所以,當基本的腦結構差異如此巨大,在老鼠身上開發(fā)的類似治療精神分裂癥,孤獨癥,抑郁癥,老年癡呆之類的方案,直接用到人身上,不是說肯定不會成功,但顯然是風險極大的。
對于這些消耗社會資源巨大的神經和精神疾病來說,建立可以更好、更準確地模擬人類的猴子模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特別是2009年之后,人類開發(fā)出了可以穩(wěn)定遺傳性狀的轉基因猴技術。今年,我國科學家們又更上一層樓,培育出了類自閉癥的轉基因猴模型,令世界矚目。
雖然生物醫(yī)學研究中選擇的靈長類物種都刻意避開了瀕危物種,但讓健康的猴子或猩猩人為的患病這件事情,的確是個動物倫理上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可在人類還沒到發(fā)展出更合適的辦法取代它們的階段,這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好的生存的一種暫時的必要妥協(xié)。相信科學家們會不斷想出更好的辦法,比如用更精準的轉基因小鼠模型替代傳染性疾病的猴子模型,等等之類的辦法不斷減少必需的實驗猴子的數(shù)量。
而與此同時,許多“非必要”的人類行為,對靈長類自然棲息地的侵害,繼而導致靈長類數(shù)目的衰減和瀕危物種的滅絕,這種危害遠遠大于生物醫(yī)藥研究所使用的靈長類數(shù)量。而這才是人類更應該團結起來去約束自己的事情。
猴離開了人活得很自在;可人離開了猴,許多值得期待的健康上的進步則會長期停滯不前。
猴年到了,讓我們在互相拜年的空隙里,也和這些常年戰(zhàn)斗在人類健康研究最前沿的猴子們拜個年,大圣辛苦了!
作者簡介
宋欣東,清華電子本科、生物碩士,約翰霍普金斯生醫(yī)工程博士,發(fā)神經搞神經十余年,現(xiàn)致力解析靈長類音調認知的神經回路機理,常年找調,日漸離譜。
原載“健康不是鬧著玩兒”,《知識分子》獲授權刊發(f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投稿、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zizaife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