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感冒,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相信每個人都會遭受感冒的侵襲。先科普一下,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所以抗生素是沒用的,因為抗生素是抵抗細菌的,當然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也可以繼發細菌感染或者其他并發癥。
下面回到主題,相信感冒了大家一般都會去醫院,但其實感冒大部分是自限性的,意思是就算不吃藥,過一周左右自己就好了。但是只要你去了醫院,醫生就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或多或少會開點藥。難道醫生會不知道前面的知識嘛,還是醫生特別壞,想賺老百姓的錢。其實這是一種思維偏誤,行動偏誤,即不管有沒有用,至少得行動。當我們不清楚等待和行動哪個會更好的時候,往往會傾向于行動。因為如果醫生什么都不做,只是告知一周后感冒自己會好的,人們會忽視醫生的預判,只會覺得是自己的身體免疫功能強大,而和醫生沒關系,因為他什么都沒做。而如果醫生開了藥,一周后感冒好了,人們會覺得是因為藥物使自己健康了,會感謝醫生的幫助,但是到底是因為藥物治愈了感冒還是自身免疫的功勞,還是有待商榷的。
這里出現了第二個思維偏誤,因果聯系偏誤,人們很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邏輯,只是以經驗去推出結論。我吃了藥,感冒好了,是藥治好了感冒。其實可能不吃也會好的。請不要忽略我們自己強大的免疫力,人作為一部高精尖的機器,是有非常厲害的代償能力的。
當然醫生的行為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有少部分感冒其實是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是可以引起死亡的,而且不一定能自愈。所以為了保護自己,醫生是不可能什么都不做的,雖然流感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也是潛在風險。所以如果你覺得感冒就是自限性的,不用去醫院,就可能會犯又一個思維偏誤,即不作為偏誤,不作為也是一種選擇,當我們選擇了不作為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在作為了。
最后說一下,本周學習的是羅爾夫·多貝里的《清醒思考的藝術》,又名《你最好讓別人去犯的52種思維錯誤》,你看上面的情況就知道思維偏誤在生活中是如此常見。所以,快醒醒吧,愚蠢的人類,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井底,只能成為溫水里的青蛙,娛樂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