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戀人格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親密恐懼,對自己私人的要求很高,對親密的行為又很抗拒,一邊在尋親密關系,一邊又撩完就跑的特點,什么是回避型依戀人格?有哪些特征?下面帶來全面介紹。
什么是回避型依戀人格?
依戀是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講,指的是嬰兒和她的養(yǎng)育人之間,一般是父母,所形成的一種感情上的聯(lián)結,這種聯(lián)結模式形成了之后,會影響到嬰兒長大之后的行為。
依戀理論是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由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來的,約翰·鮑比發(fā)現(xiàn),嬰兒和養(yǎng)育人之間的依戀模式分成了安全和不安全兩種。回避型依戀人格特質,就是來源于小時候的不安全依戀模式。
這種人格的人,對待感情她們經(jīng)常會感到矛盾,既渴望獨立又渴望依戀,既害怕被拋棄也害怕被控制,在關系中的表現(xiàn)總是搖擺不定,若即若離,讓人摸不準。
他們一方面非常渴望得到愛和回應,而且一旦陷入愛情之中,也會對他的另一半深深的沉迷,但是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一旦自己追求的對象積極回應,向自己表達感情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排斥和不安,當關系過于緊密的時候,有的時候甚至是關系一旦確定,他們就想要逃離,想要淡化這個緊密的連接,比如會跟身邊其他朋友或關系對象說:「我們的關系其實還沒有那么認真」;「其實我也沒有那么喜歡 ta」。
他們內在的聲音會說:「你不需要任何人。」「不要投入太多感情,不然你只會感到失望。」女人會告誡自己說:「你們男人都一樣靠不住」「你們男人都是自私的」,而男人也會暗暗的提醒自己:「女人總是試圖誘惑你,你不要輕易相信她,被她控制住。」
即使親密關系的對象有完全正當?shù)那楦行枨螅乇苄鸵缿偃烁褚矔械綄Ψ揭筇啵偸菬o理取鬧,并且會說「生活中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呢,怎么能讓感情的事情消耗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呢?」,即使自己認為關系發(fā)展順利的時候,內心依然會常常產(chǎn)生的一個對白是:「不管什么時候,都必須保護自己,別在關系中受傷。」
1 親密恐懼 fear of intimacy
回避型依戀的人們往往對于伴侶之間的親昵行為很抗拒,比如牽手、擁抱、性接觸等等。甚至有時伴侶對自己表達關心時,回避型依戀者都會覺得窒息到想要躲開。
回避型依戀者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很高,關系的拉近會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被控制的恐懼感。他們在關系中也隨時處于防御狀態(tài),準備著關閉自己的“情感閥門”,從關系中撤離。
2 假性獨立 pseudo-independence
回避型依戀的人常常壓抑自己對于親密關系的需要,說自己“對談戀愛不感興趣”或是“談戀愛好麻煩啊”,并且看似很獨立,所以對他們來說,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是很困難的。
即便在談戀愛時遇到極端的應激事件,回避型依戀者也會竭力裝作漠不關心。比如面對伴侶提出分手的威脅,他們可能也會無所謂地聳聳肩說:“隨便你啊,不行就分唄。”
3 “花花公子”
回避型依戀者的另一種特殊表現(xiàn)是:一直在尋找親密關系,但也一直單身,總是撩完就跑。
他們在戀情初期也會表現(xiàn)出較高的投入和熱情,但是一旦關系有進展,或趨于穩(wěn)定,他們冷漠和退縮的特點就會顯現(xiàn)出來,通過各種方法來逃避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或是找借口分手。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請大家繼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