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是固定和老公回婆家吃飯的日子。昨日飯桌上,婆婆和我大聊她才看的情感糾紛類節目,關于精神啃老的話題。故事大概就是父親狀告女兒精神啃老,生了孩子召喚母親住到小兩口家里幫忙帶孩子,留下父親一人獨守一去就是一年多。期間父親數次召喚母親回自己家里看看,母親接連拒絕,半步不離,就連周末也以小兩口辛苦讓他們休息由我來帶孩子拒絕。然后父親絮絮叨叨這些年女兒的成長歷程,母親的百般呵護。從上學、上班、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全程都由母親決定,連在公司和同事鬧了矛盾,也要由父母出面解決。父親狀告女兒的精神啃老,狀告妻子對女兒的過分呵護,如是這般的故事。
故事講完,婆婆發表意見,說這個女兒實在不對,都是有孩子的人了,還五谷不分,家務不做,一點擔當都沒有,雖然每個月交父母生活費,但是精神上卻太過依賴父母。就算沒有物質依賴,但這精神依賴實在是更可怕。
我微笑,心里和她get的點完全不一樣。在我看來,這種啃老,不是由故事中這位母親一手造成的嗎。
啃老是一種畸形的社會現象。誠然,“啃老族”自身也要承擔責任,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社會方面的原因。
窮苦家庭的孩子基本不會出現啃老。俗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他們從小就在hard生活模式中成長,能更多的理解生活的不易,會懂得努力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幫助父母。他們長大后不會物質啃老,因為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更不會精神啃老,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已經學會了獨立、自主,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過得更好的道理。
我想說說出生城市,小康水平以上家庭的孩子們。這樣家庭的孩子,一般是含著銀匙(因為金匙是公主王子含的,所以就打個比方:)出生的。獨生子女一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集所有寵愛于一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百般呵護,沒有完成社會化中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形成過程。
隨便列舉幾種身邊很普遍的父母呵護行為。
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所以洗衣服、打掃、做飯等一系列家務都由當父母的統統包了,如果有人問起,便會解釋,孩子讀書辛苦,這些就由我們來做吧。每次聽到這種回答,我都很想反問,難道父母上班養家就不辛苦了嗎?這樣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長大后,變成缺乏生活常識的人。80后離婚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雙方都缺乏生活常識,于是為了油鹽醬醋吵架,大家缺乏容忍,腦袋一熱,離了。唔,這是題外話。
孩子想要的,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買買買,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這也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模式。個人覺得,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若沒有很好的引導其對金錢的認識,那么,他們便不會懂得,賺錢來之不易,且用且珍惜。
還有一種毒害最大的精神呵護。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了決定,告訴他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經驗之談如是之類。
知乎上有個挺有意思的問題:“為什么年輕人不聽勸,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其中有個答案回答得很好,截取幾句:
“因為他們首先要成為人,成為獨立、健全人格的人,然后才有資格去談論成敗。”
“人在一次次自己的選擇和承擔中,不斷完善和健全自我,健全人格。”
“很多很聽話的好孩子為什么看起來呆呆的,沒什么靈性,就是因為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沒有自己選擇的意識,就像一個機器人,他們的活力被壓抑了。”
“年輕人不聽勸,是因為他們要成為人,要行使自己做人的權利,通過行使,也許暫時犯了錯誤,但是長遠來看,他們健全了自己的人格,同時也會從中吸取教訓,不斷探索和清晰自己行為的邊界和意義,最終成為人格完善、性格健全的理性人。”
以上答案個人很為贊同,做了決定,就要承擔后果并且找出解決的辦法。
在我成長過程中,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那是大一的時候,新的生活開始,一切都是雀躍的。辦了信用卡,開始喜歡買衣服。某次看到品牌打折,有件很喜歡衣服,要1500,當時我的生活費500一個月。因為喜歡,于是用信用卡刷卡買了,并且并未覺得不妥。回家告訴我媽,我以為毫無懸念她會幫我還這筆錢。然而她拒絕了,并且蠻生氣的告訴我,你作為一個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透支消費1500,我是不會幫你還這筆錢的,我們賺錢也很辛苦,不是讓你拿來揮霍的。在當時,聽到媽媽的回答,我的內心無疑是崩潰的,甚至還怨恨我媽,和她吵了起來。信用卡1個月期限還款,過期就產生手續費,我到哪兒去找這1500,就算不吃不喝省錢也得3個月啊。可能1500在很多朋友眼里并不算太多錢,不過對于當時的我來講,確實挺多了。
因為省錢這一步走不通,為了還錢,我不得不開始尋找賺錢辦法,自己填補這一缺口。正好那會兒移動在學校搞送話費活動,于是找到機會,推廣宣傳,一單賺20,一個月下來,竟也賺了1800。順利還了信用卡錢,余下的錢買了條絲巾送給我媽,作為之前和她頂嘴的賠禮,并且感謝她沒有幫我還那筆錢。正是因為沒有還,我才知道自己想辦法賺錢填缺口,并且在賺錢的過程里發現,賺錢真的很辛苦,并懂得感恩。
這件事后,我依然經常買衣服,但我學會了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過得舒坦,不會透支超出自己能負擔以外的金錢。到現在也依然感謝我媽,從小虐我千百遍,才讓我長成了如今這樣讓自己喜歡的我,么么噠:)
繼續收回之前的話題,精神呵護。對于孩子來講,適當的精神呵護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個度。如果度把握不好,再加上從小的寵溺,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能獨立、追求享受、缺乏責任感的性格。
所以,當老一輩抱怨孩子啃老,他們也該想想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