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學時代,基本上每個人都有過向父母要錢的經(jīng)歷,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因而要錢的方式也各有各的不同。
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種想要卻不知道說啥好類型的:
“那啥,爸,我這段時間又缺錢了,您能再給點兒不?”
“錢打了,收到了嗎?”
“收到了收到了。”
稍微會說話一點的是這種,先客氣寒暄幾句,然后再提錢的:
“喂,媽,最近身體挺好的嗎?”
“挺好的挺好的,你也得注意身體,別學太累啦。”
“嗯嗯,那啥——我爸身體也挺好吧?”
“我們都挺好的,你是又缺錢了吧,一會兒給你打。”
“呃——呃——謝謝媽了。”
還有一種是通過表明要錢的目的,來讓爸媽放心給錢的:
“喂爸,我找到女朋友了。”
“說吧,要多少?”
“您看心情給唄~”
不過我在大學時候認識的阿鑫,他要錢的方式則另辟蹊徑,獨領(lǐng)風騷,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2)
大一,有一次我去接水喝,在樓道遇到他正打電話。
他一個人站在樓道的角落,說話的時候,頭一會兒低下去,一會兒又抬起來,臉上掛著十分燦爛的笑容。平日里見到的他始終是沉默寡言、而且不茍言笑的,今天看到他這么善談而且笑得這么開心,我忍不住好奇,就走過去聽了一下。
“吾皇萬歲,兒方才見天貓上一件休閑西裝外套,模樣顏色甚是喜人,每每瞧見都心生愛意,私心想著若是收入囊中,必是極好,怎奈囊中略顯羞澀,望父皇小施恩澤,兒必將感激涕零,久久不能相忘......”
我笑得前仰后合,差點把水杯摔到地上,真不知道手機對面的他爸聽了這個,會做何感想。
他看見我,一下子羞紅了臉,不好意思地打了個招呼,就走到遠處去了。
等他打完電話,我問:“你這要錢的方式真太特么特別了,你小子平時看起來那么蔫,原來是深藏不露啊!”
他說:“我爸媽都愛看甄嬛傳,我這兩天現(xiàn)學的,編了半天呢。”
我瞬間嘆服。
(3)
過了幾天,我又遇到阿鑫,就開他的玩笑,說:“你那休閑西裝呢?這么來之不易,怎么也不見你穿出來溜溜?”
沒想到他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那件衣服我沒買。”
我問:“怎么,是爸媽沒給錢嗎?”
他說:“給了,但是沒買。”
我一下懵了,怎么回事?費這么大勁想出來要錢的套路,結(jié)果錢給了,你倒不花了?
那天,阿鑫給我解釋說,他平時也不知道該跟爸媽聊些什么,只有要錢這個打電話的理由,才讓他覺得不那么尷尬,于是他就想著多要要錢,這樣就能多和爸媽聊聊天。所以他花了不少心思去想爸媽喜歡聽的段子,說給他們聽,就圖逗他們高興,要了錢從來都不多花的。
我坐在樓道的長椅上,聽著他的話,看著他發(fā)亮的眼睛,想起自己大學以來和爸媽少得可憐的交流,不由得低下頭,紅了眼圈。
(4)
阿鑫并不是深藏不漏,也并不是為了伸手要錢,和爸媽玩套路,他始終是那個不善言談、不善和父母交流的男孩,然而他有一顆想要溫暖父母的心,于是才絞盡腦汁想出那樣的段子。
世界上有兩件事拖不得,一件是陪父母,一件是陪孩子。
如果現(xiàn)在不陪父母,等父母走了,也就陪不到了;如果現(xiàn)在不陪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也就不喜歡讓你陪了。
大學時代,正是孩子真正開始長大,父母也真正開始老去的時候,在這樣的日子里,多少父母和孩子,互相少了心與心的陪伴,明明是各自最親近的人,卻不知不覺漸行漸遠。
多少大學生到了學校之后,伸手要錢就變成了和父母之間唯一的交流,而這里所謂的“交流”,也僅僅是幾句形式化的問候和感謝而已。
你向父母伸手要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呢?
不妨就拿起電話,純粹以談心為目的,和爸媽聊一次吧,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關(guān)心一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感受吧,去和他們真心地聊一聊你的開心、你的困惑吧。
畢竟只有心在一起了,才算是真正的一家人,不是嗎?
往日文章:
關(guān)注紅色的布丁,每天讀一個來自布丁的故事,加油成為更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