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親密關系是每個姑娘關心的永恒話題。隔了好幾個月沒來讀書會的我,早早的到場,只為覓得一個靠近春美老師的座位。春美老師很風趣的解讀了讀書會“座位分布圖”,滿滿一屋子近20人,帶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走入讀書會,期待著新的火花與碰撞。
Part 1? 自我介紹、小時候父母如何對待你的要求和需求、現在你如何開口向別人尋求幫助與支持,尤其在親密關系中,你是怎樣做的?
? ? ? 春美老師一上來拋出的問題很有深度,大家都需要沉浸一下才能回答。在大家的答案中,父母好像對待兒時的我們都是有一些條件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跟學習有關、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似乎在我們提要求之前,無形中自己也有一張對照表,能在表格中打鉤,才能被滿足。于是,當我們向別人開口的時候,我們也習慣的問了自己這些問題,開口尋求幫助與支持,在大多數人眼里,都是一樁有假設性前提以及需要思考和猶豫的事,不是那么的理所當然。進而,這樣的覺察和想法,也必然影響到我們的親密關系,我們都或多或少走過了一些親密關系中與需求和要求相關的“彎路”,有感動有眼淚也有羨慕,當我們感覺很灰暗的時候,仍然要繼續前行。
Part 2? 讀書分享
只要有意愿,真心想要,你就能得到。
所有的問題都是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的經驗。
雖然彌補伴侶的放縱不是你的職責,但對方的放縱行為確實是你的責任。
如果你扮演犧牲者,你就會吸引別人來扮演放縱者。
真正愛你的人,則能讓你自由地順從你的心來做事。
……
Part 3 體驗活動:重要的決定-離婚
? ? ? 兩兩配對,確定一位演家長,一位演孩子,讓各組的“孩子們”選擇他們喜歡的年齡做角色,分別舉手認領為幼兒、學齡前兒童、青少年和成年的孩子,等待家長進來告訴孩子們一個重要的決定。共演兩輪,家長分別用不同的方式來向毫不知情的孩子闡述同一個決定-離婚。
? ? 第二輪的“媽媽”改變了說話方式,考慮了“孩子”的感受,擁抱"孩子",還向“孩子”分享了她的感受,并告訴“孩子”爸爸并不會完全消失。
? ? ? 巨大的心靈沖擊下,大家心情都難以平復。作為“孩子”的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抗拒、悲傷、害怕、焦慮、同情,也有大孩子表示理解。我們猜想著“媽媽”可能誤會了爸爸,可能只是氣憤得不行,可能已經忍到了極限,希望不要離婚和試著接受離婚這件事。隨著“孩子”年齡段的不同,對這件事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我們在分享活動體驗的環節中都提到,離婚對孩子所帶來的影響,與我們之前想像地完全不一樣。在一段親密關系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要輕易說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