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封信——有一件事,比“做什么”更重要。
回顧:
上一封信,書信屋強調,一回家,先坐下來學習,哪怕只有5分鐘,也要開始!
既然開始學習,人一旦有了目標,首先會考慮些什么?
會考慮“要達成這個目標,我該怎么做?”對吧?
比如,高二考生和花的目標是考上某大學!
接下來該怎么做?
計劃每天背英語單詞;做數學真題;完成幾篇閱讀理解;上補習班;找各種考前攻略……
但我發現有些現象:
當我用彩筆做完一個完美的計劃表,或者手賬,我已沒有力氣再做其他了……
我們會沉浸于一些好玩的事而忘記自己的目標。
又或者這個計劃實際執行起來太難了,剛開始就放棄……
計劃缺乏操作性,而習慣只能被替代,不能被取消……
又或者已經上了補習班,找了名師指點了,還是不盡如人意……
因為可能對別人有效的方法,對你不一定有一樣的效果。
上一封信,書信屋提供了一個學習方法——0基礎也要先做題,但每個學生的程度和記憶方式不同,我們要摸索更多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怎么做”更重要
比起考慮“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
一個人學習某種東西能否成功,不是取決于他學習了多久或練習了多少次,而是取決于他知道如何學習。
就像足球運動員,單純練習踢球進球門沒什么意義,如果每次射門他都想象著守門員的不同位置,他射門的角度,要用什么腳法,如此有目的性的練習,哪怕只有一次,也有很大的價值。
如果你只是每天堅持學習,就會慢慢有種錯覺,覺得自己只要去做就夠了。
用《刻意練習》里的話來說,這是“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復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當你認真考慮了如何去做后,無論做什么都能提升自己的實力——有目的的練習。
“教”是最好的學。
記得我中學和大學的時候,英語學得比較不費力氣,雖然不是很努力,但都還不錯。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我會想象虛擬一個學生,我是老師,在和他傳授知識,或者和他對話,我就會有組織地去思考知識點,并想象這時學生有哪里不懂,會問怎樣的問題,然后進一步系統地學習知識。
到了大三的某一天發現,我們班也有位女生似乎用的是相同的方法,因為她太過投入,在自習課上喃喃自語,被同學指指點點。所以還是得比較克制哈。
二、真正能鍛煉你的,是你獨自在家的時候
補習班盛行,也從側面說明了家長和學生都很注重學習方法。
但是很多學生去補習班,經常也沒有多大效果。為什么呢?
有個學生說他有七個書包,一周上六種補習班,,每科每周兩節課,為了不拿錯書,所以準備了七個書包。試問這樣,還有時間自己練習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嗎?
我一周去兩次健身館學尊巴舞蹈,回家從來沒有練習。
在健身館里跟著老師和音樂跳的再熟練,換首音樂,或者老師不帶,就完全不能自己跳。
其他學員也是一樣程度,永遠不會像學舞蹈的人那樣,和曲子有共鳴,自己發揮。
比如學鋼琴,一周去老師家被指點一次,真正讓你進步的是每天在家的練習。
不可否認老師指點的重要性,可最終提升成績的,還是被名師指點之后在家反復練習的人。
也就是俗話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比如彈鋼琴,反復練習,終于能夠不間斷地彈下來了,這時,有種成就感。
同時,心里又會有新的想法,這么彈僅僅熟練,考級是不夠的,如果參加小型演奏會更是不夠。
然后再請教名師,再回家修行練習……
三、真正的練習和提高,是從“學會”開始的
不會的時候,人們的目標是“先學會”,等學會了,又會覺得光這樣還不夠,為了更好更出色,就會繼續去老師那里上課。
是的,真正的練習和提高,是從這里開始的。
前面的練習過程只能算“準備”,如果自己不能努力練習,哪怕再優秀的老師來教也沒有用。
同樣,做一道難題,或看一篇文章,我們要先學會解出來,但學習的真正意義在于你會做這道題后,如何舉一反三,這是學習的真諦。
所以,在解出來和看懂之前,并不是真正的學習,而是為學習在做準備。
當用一種方法做出數學題時,應該思考,怎么用其他方法解這道題?怎么改動一些數字自己出道題?運用這個原理,還能做什么?這些才是學數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英語閱讀也是,先查字典讀懂這篇文章,然后語感要多讀幾遍才能體會,哪里要停頓斷句,哪里的語境是什么?讀英語不單單是發音練習,而應該要帶著感情,在說給對方聽,這樣才是一個語言工具。
只有嘗試過,你才會感觸良多,也一定會有驚喜。
Zoe說:
在制定學習計劃時,不一定要安排的滿滿當當,重點是,不僅要考慮做什么,更要考慮如何運用所學來鍛煉提升自己,而且,功夫在家里。
同樣的,不是學生的我們,接觸很多課程和好書,我們常有這個知識點很新穎,把它記錄下來的做法,但是很快就會忘記。
因為我們沒有和別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深入思考,也沒有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這個知識,更加少地去傳播知識。
在此推薦拆書法的RIA三步驟:理解后用自己的話復述、和自己的經歷或見過的事物聯系起來、寫下將來如何運用這個知識。
看了上面的學習方法,你也許會覺得,那會好累啊,我就想安逸地呆著!
那么,你暫時安逸了,或者轉移注意力先去做別的時候,你心安理得嗎?
經常心更累。
因為你心里有兩個小人一直在戰斗,在擔心考試,在擔心明天。
想一想,當我們要面臨考試,或上臺演講,或參加比賽之前,最緊張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太過于緊張,一定是沒信心的時候。
自信,源自于千百次反復的練習,帶來無與倫比的安心。
所以為了關鍵時候能獲得心理安慰,只有不停地練習,充分準備好。
雖然常說,要做的事太多,沒法輕松下來,但實際上,無所事事的一天,反而有種難以名狀的不安,心生焦慮。
有時候很忙碌卻很充實,不是“瞎忙”,身體辛苦了,心靈卻很安逸。
學習考試時要獲得心靈的安逸,只有充分的準備,反復的練習,讓自己擁有絕對的自信。
人生也是如此,只要想擁有更好的人生,就必須讓自己做更多該做的事(將來的自己希望現在的自己做的事),從中獲得心靈的安逸。
通常心靈安逸的人,多事超級忙碌的人,而庸碌無為的人,反而心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