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摩山谷》
一篇不知從何寫起的讀后感
索性就把閱讀過程中的感受直接呈現
1月4日,有幸收到果麥編輯寄來的打樣書,開始試讀慶山闊別7年之久的長篇新作。首先要說明,這不是一篇書評,也并非是一篇成形的讀后感,但它卻又是我在精讀小說過程中,給予我內心最直接的撞擊。這些所謂的雜感,記錄于每次閱讀后的手機備忘錄上。今天摘錄一些,分享:
《夏摩山谷》讀中隨記
1、困時瞇覺,也會在半陰半陽中,夢見書本情境與人物對話。
我想,所有的困頓,都來源于面對現實的無能。因此,當有一個寫作者,用筆精準還原你自己心中所思所想,精確表達那些無以名狀的細微感受時,你只會覺得她仿佛是在代替你完成自己心中愫愿,以及那遙不可及的夢想。
2、384頁,讀到49頁。文字綿密交疊,為了不錯失她文風的美感,精讀到逐字逐句,像是撬開扇貝撿拾里面蘊藉的珍珠。心中有火焰,但節制、憋著暫不發表任何看法。
3、書頁已用鉛筆和簽字筆勾勒備注閱讀感受。這一次,終于體會到了禁言的魅力。它最終會頂起不吐不快的酣暢爆發力。這是開年一次有意義的文字旅行。
4、有沒有想過,為何她這樣低調的一位寫作者,在面對二十年來一些詆毀她的讀者,作品卻仍持久暢銷不衰的原因嗎?記得作家止庵曾說過,安妮的作品是小眾的,但她被大眾閱讀。我想是的。但就是這樣看似小眾的作品被大眾接受,并在時間的河流中滌蕩新生,這又是值得思考的。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成為低頭一族,用指尖刷著手機那些短平快的感官圖文與視頻,卻有一部分人甘愿與她虛構的世界,與美的文字,心心相惜。
5、《夏摩山谷》讀得開始透支心力。她的語言向來書面化,見其大量密宗儀軌,對于我來說,像是在做修行的功課。佛教向文學文本的滲透,慢慢產生不可預期的裂變,而不僅僅是作者對于宗教知識的個人化解讀與二次創作。
6、書中人物名字根本不屬于這個俗世:遠音,如真,凈湖,仁美,慈誠,雀緹,無量,春澤;還有關于植物、自然環境與旅途見聞的描寫,可謂詳盡至極。像是一本有關心靈史的百科全書。
7、讀到121/384。該睡了。
8、忍不住翻看了最后一頁,作者是否想表達佛家的空無與寂滅呢?無論是小情小愛戀人之間的愛慕,人世間種種或長或短的相遇,骨肉親情、愛恨別離,都是業力輪回。
9、文字如乙醚一般,在虛實之間,自由馳騁。細膩的情感,美妙的形容,營造出安靜的氣氛。這是一本被祝福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