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喜歡什么或不喜歡什么,是件非常私人的事情。
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喜歡安靜;有的人喜歡宅在家里,有的人喜歡外出旅行;有的人喜歡打打麻將玩玩牌,有的人喜歡玩玩樂器唱唱歌。沒有哪一種愛好是優于別的愛好的,只要自己喜歡,就是好的。
我的愛好是讀書。
讀書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看什么書、用什么方式看書、什么時候看書,都出自于個人的喜好——當然,學生時代為考試而啃書本除外。
我讀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剛上小學。母親是50年代的師范學校畢業生,即使是在那個紅寶書是唯一的最流行讀物的年代,家里的書柜深處,也還是藏了幾本書。印象最深的的是余冠英先生的《詩經選譯》,以及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生吞活剝地,識字不多的我,居然也記下了不少詩句,以及魯迅先生那些令人腦洞大開的故事情節。
年輕的時候,喜歡讀哲學,生吞活剝地啃叔本華、尼采的書籍,好在說話和寫文章的時候時不時地帶出幾句“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之類的名言警句,以博得他人的贊美。后來,又迷上了古典詩詞的唯美厚重、戲劇文學的情節緊張與激烈沖突。但無論哪個年齡階段,小說都一直是我的最愛。
喜歡看小說的原因可以說出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小說里豐富的信息量。一部好小說里,既有曲折的情節、形象生動的人物,還有活潑而極具生命力的語言,以及字里行間閃爍著的人生智慧、生命哲理,同時還是小說所反映時代、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的折射……如此龐大的信息量,只有史籍可相比擬。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小說當中,我最為鐘愛的是長篇,而且越長越好——前提是語言要足夠活潑、情節要足夠有趣、人物要足夠生動,絕對不能讓人有雞肋之感,否則,就不如讀短篇了。
掰著手指頭數一數,40多年的讀書史里,到底看過多少書,肯定是數不清楚了。有些書,看過了也就是看過了,不會留下什么印象,有些書卻會一看再看,無論何時看到書名,都會回想起讀書時的感受。
俗話說:“好記心不如爛筆頭”,有了感想,如果不記下來,說不定哪天就忘記了。所以,寫讀書筆記的目的,既是為了與同好者分享感受,也是為了加深自己對讀過的書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