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月初一開始,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看紅火、湊熱鬧,每天里滿眼里的都是撂地或串街的表演,甚至是鄉鄰之間的紅火比斗。那飛舞飄逸的衣裾、曼妙輕柔的身姿、剛健有力的拼打、炫彩奪目的舞步、搞笑滑稽的動作在整個正月里都是人們的生活調料,是人們歡樂的源泉。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轉眼就快到元宵節了。正月十五鬧元宵,我們北方的這個小城市其隆重程度不亞于除夕。要說有點區別的話,可能就是人們已經消褪了對食物的渴望,而對節日的熱鬧和節目花樣的盼望更加熱烈。
在鄉村的人們沉迷于鬧新春的熱鬧氛圍中的時候,縣城里的人們也點燃了對節日歡慶的熱情。除了和鄉下同樣精彩的表演,縣里更加濃墨重彩的地方是把這個小小的城市打扮成塞外的明珠。
每一條街道,都橫掛著一條條不同花樣、不同色彩的燈帶;每一棟樓房,都亮起了一片片滿蘊期望、代表吉祥的花燈;每一家的窗上,都映照著一串串五彩繽紛、形態各異的彩色光燈;甚至每一顆樹上、每一叢灌木,都拴上了一根根閃閃爍爍、星星點點的細絲燈。
當然還有更加引人注目的,分別是本地特色的大旺火和各個單位扎的大型彩燈以及彩車。在各個十字街口都在開始建造著規模不一的大旺火,一堆堆的大碳塊胡亂地擺在地上。
小街口的旺火個頭不大,差不多兩米多高,直徑不到一米的像座小塔,周身披著紅色的彩紙剪成的旺火罩,遠遠看去纖細秀氣、小巧喜慶。
大路口的旺火則顯得宏偉雄壯,規模最大的位于當時縣城最大的路口。大旺火是建在一個直徑七八米的大轉盤里,用巨大的煤塊鋪底,逐漸地一圈一圈收小。
那些煤塊大的有三四百斤,最小的煤塊也有幾十斤,用吊機把煤塊一塊一塊地吊到上面,一點一點地挪,一絲一絲地對,很久才能放好一塊。旺火建好之后有十多米高,狀若寶塔,高大霸氣,從頂尖搭下拴在底部的一條條彩帶,迎風飄揚,煞是好看。
在縣城的街心廣場里,到處分布著各大單位做好的主題情景彩燈。有民政部門宣傳改革開放主題的,有財政部門顯示經濟發展數據的,有煤礦企業對外展示自身形象的,有教育部門彰顯教育發展形勢的等等。還有民間傳說故事、當地特色產品宣傳、精神文明面貌展覽等題材、情景,人物、風景、故事、物品俱全,自動、半自動、充氣皆有。
這些彩燈有大有小,形狀各異,色彩繽紛。廣場的正中央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裝一個巨大的紅燈籠,有一間房屋大小,用鋼筋焊接的架子,外邊蒙著紅色的綢布。其他的彩燈分布在它的周圍,最前邊是一排彩旗,兩邊各飛揚著一只氫氣球,下邊系著兩條長長的條幅,全部燈展的各個部分連成一片,大老遠就能感受到那濃濃的喜慶氣氛。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從下午三四點開始各個路口就實施路禁了,不允許汽車進入城里,城市的最中心的區域被空出來,供晚上鬧花燈的彩車、表演隊伍和看紅火的人群活動。
鄉村的這一天,也會有一點小節目。每家都會點油碗,掛花燈,院子里也是紅彤彤、亮堂堂。各家里年輕的孩子們一起用土豆或罐頭瓶加上一點麻油,貼上紅、黃、藍、綠四色的彩紙,做成小彩燈,放在院子里的高處。一時間,小小的村莊從遠處望去,星星點點、色彩繽紛、燈火閃爍,歡樂如海。不少年輕人也在紛紛互相聯絡,約好去城里看旺火和燈展。
夜幕剛剛降臨,華燈初上,城里已經到處是人的海洋。最密集的人流集中在城東的空地上,這里早已搭好了臨時的臺子。上面擺放了桌椅,這是觀禮臺,觀禮臺對面的空地上才是匯演的地方。由各鄉鎮推舉出的表演隊和縣里各單位的代表隊,屆時就在這里一展風采。
各方隊伍已經在東面的道路上做好了準備,彩車在前,參加匯演的隊伍在后,影影綽綽、熙熙攘攘,鬧元宵的活動還沒有正式開始,心里就早已萬分期盼了。很多看熱鬧的人們正從頭到尾一輛一輛彩車看過去,同時搖頭晃腦地品評一番。造型設計、色彩燈光和車上的設施都在人們的審視和咂摸的范疇,似乎與熱鬧本身相比也算一樂。
眼看觀禮臺上人已經坐滿,一聲尖利而悠長的哨聲劃過鼎沸的人群。緊接著鑼鼓聲敲響,所有參加匯演的隊伍都站起排好,彩車也開始緩緩開動,從觀禮臺前慢慢通過。在最前面的是各政府單位,民政局、財政局、交通局、教育局等單位的彩車依次排列。每一輛彩車都體現著鮮明的職業特色,同時各自在車上裝置了不同的設計,宣傳本單位的成就,向全縣人民恭賀新春。
緊隨其后的就是參加匯演的隊伍了,各鄉鎮各單位可花了不少心思,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標新立異,在保留節目的范圍內改良改進。每年都會在形式、服裝、道具、口號等方面加以研究創新,讓人眼前一亮,贊不絕口。
傳統的秧歌、踢鼓,演出了當代積極向上的風范。現代的體操、街舞,跳出了吉慶火熱的歡樂。
突然有人大喊,“大旺火升火了,轉旺火去嘍!”隨著人流不斷地向前涌去,擠到了大旺火周圍。只見大旺火已經點著,沖天的火光照如白晝,人人驚叫歡笑,自動分成兩層,一層正轉一層倒轉。每人搭著前面人的肩膀,在指揮的協調下,迅速轉圈祈福求愿,期望轉出吉利,轉出好運。
每個大旺火周圍都是轉運的人群,口號聲、吶喊聲混成一首歡樂的協奏曲。剛剛轉完旺火,還沒歇口氣,人群又開始瘋狂地向城東匯聚,原來是煙火晚會又開始了。口令聲下,一串串禮花劃破夜空,一朵朵煙花在夜幕上盡情綻放,形成各種造型。
火樹銀花不夜天,歡聲笑語鬧元宵。今晚,這座塞外小城整個沸騰了,燈展和旺火映照著元宵,煙火晚會溫暖了夜空,彩車匯演凝聚了吉慶,叫買作賣響徹全城。當匯演的隊伍搭配著彩車,分成幾支隊伍后,人群不斷地在各個隊伍間流動。旺火和禮花的火光、街上的路燈和窗口的彩燈映照著人們溢滿喜悅的臉龐,照亮了暗夜,也照亮了一年的喜慶和吉祥。
夜,漸漸地平靜下來。當清晨來臨的時候,整個正月的火熱才慢慢平緩下來;當十六下午爆竹聲響起,歆享了半月香火的祖先被送回去,年的氛圍就輕輕地淡然起來。于是,日子靜靜地度過,直到二月初二的到來。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講究剃龍頭,引錢龍。剃龍頭自不必細說,圖個吉利罷了,給理發店帶來了吉慶倒是真的。引錢龍的講究可是關系到一家人一年的財運,家家戶戶都按傳統表表心意。
一塊白玉豆腐充作龍頭,前端插上兩根大蔥當作龍角,兩個圓形的“糖干爐”一左一右,那是龍眼。“糖干爐”上面陷進去的煮雞蛋,顯然是眼仁。兩把掛面散放兩邊,是瑞氣祥和的龍須。兩根長長的大麻花加上兩排鈔票,象征龍身和龍尾。在龍頭的前方擺一碗清水,碗中放入一把硬幣。
這就是錢龍,人們借以祈福許愿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此,我們過年前后的一系列慶祝、感謝、祭奠、祈福、賀歲等活動才真正結束。
年,這才算真正過完了,而驚蟄的一聲春雷,也將開啟這片塞外大地的下一個輪回……20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