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眾號于2016年2月開通,至今已有一年時間,經過統計:這一年,我推送了46篇原創文章,182篇學生習作,關注367人,贊賞累積金額8619元。
這個公眾號既然命名為:洪梅的微習作,我的初衷就是希望打造一個交流分享的習作平臺,這是我個人想法以及情感的宣泄口,也是學生習作的欣賞窗口,至少這一年推送的文章沒有太偏離。
在任何一個自媒體人眼中,300多的關注人數實在是少得可憐,一方面我很業余,文字不驚艷,在這個事事談“有沒有用”的年代,我的文章很“沒用”。另一方面,我沒有任何功利心,沒有進行任何宣傳,所有的贊賞都相當于學生的稿費,如數交到學生手中。
在我小的時候,沒靈感時就很怕寫作文,一有靈感就能寫很多,寫完后,用特別端正的自己謄寫一遍投稿,心心念念地巴望著能收到稿費,哪怕是一塊錢,或者五塊錢都行,但可惜從來不曾有過?,F在我自己做老師了,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習作本身的樂趣,若能有一些鼓勵,那再好不過的了。
我會盡量考慮到每一個學生,不一定推送的每一篇作文都是最好的,但是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尤其是進步明顯的同學,哪怕寫得沒那么好,我也會推送給大家看看,同樣也給學生自己看看,自己的寫作水平也不賴嘛!
我想關注我的每一個學生,當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推送的時候,都很興奮吧?以后你們或許會因為應試壓力對作文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誤解,但我始終希望你們明白:
寫作是抒發自己的一種方式,其本身就應該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1是宣泄口,
是交流處,
更是通向“認識自己”的路。
閱讀量排前的文章中,除了寫公益的,其他都是真情流露,每一次與學生們的情感共振是自我宣泄,也是師生之間緊跟時代的交流方式,通過公眾號這個平臺,逐步實現“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理想境界。
我學著和大家一同分享,也在分享中不斷審視自己。和我相熟的人都知道:
第一,我本身不是一個有主見、有想法的人,以前的我遇到事情就喜歡躲,而且習慣規避問題,不深入思考。第二,我不善于表達的,說話沒邏輯,考慮不周全,尤其面對別人稍稍一點的質疑,就會方寸大亂。
通過這一年的寫作,我漸漸發現:我確實沒有主見,但喜歡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從多個角度考慮一件事情;另外我只是不善于口頭表達,但書面語言還是可以的,因為思維速度比較慢,總想說得深入全面一些,所以:
認識真正的自己后,我曾經以為的劣勢,如今漸漸變成了優勢。
這也使我建立了更強的自信心,每一個人基因深處掩埋了一些天賦,你若能夠發覺并及時澆灌、長久滋養它,便會生根發芽,甚至會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生長。所以在我的年終總結里,我曾引用過這張圖片:
2
是甜蜜的糖,
是芳香的果,
更是敦促我“不斷學習”的鞭。
開通公眾號之后,逐漸有人關注,我從每個人的點贊和留言中感受到你們對我的關心和支持,對孩子們的愛護和希冀,確實讓我心里甜滋滋的,但也越發覺得肩上沉甸甸的,既然開通了這樣的平臺,我就必須要對每一位讀者負責。
所以原本悲觀的我努力讓語言變得有溫度,讓字詞傳遞溫暖。這不是我可以絮絮叨叨的樹洞,而是
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寶盒,里頭閃著的金光應該是知識的光芒、智慧的火花、教育的真諦以及人性的光輝。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不斷學習思考,不斷溝通總結,我不能只是一個閱讀者,而應該是一個思考者、傳播者。古今中外的名著需要讀,時事新聞資訊需要看,身邊的點滴小事要思考,及時對自我進行修正,不可怠慢……
3
是延伸的眼,
是行走的腳,
更是推動我“奮勇向前”的手。
寫作如圍城,城外的人心生向往,覺得里頭一定繁花似錦;城里的人口苦難言,僅敢回首,卻不甘回頭。
為了耕耘自己這“一方小小的田地”,我也關注很多有名的微信公眾號,哪怕是學個標題,學個排版;關注現當代作家的文章推送,企圖沾個一星半點兒的光彩也好;從“天涯”了解人間百態,從“知乎”攜取語言邏輯,從“簡書”揣摩細膩情感,從“豆瓣”得到精神按摩……
向“別人的田地”里學習播種的奧秘,在“自我的實踐”中摸索適合自己的風格,筆力磨出來了,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也在逐步發生改變,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推動我不斷向前進。
有人問我:怎么做微信公眾號?我還僅是個輕叩柴門的學習者,但想告訴你:
既然認準了一條路,就不要去打聽要走多久。
新一年的工作
輕輕拉開
我在這里
期待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