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注釋】
1)知:(zhì)通“智”聰明。
2)道:談?wù)摚瑪⑹觥?/p>
【譯文】
孔子說:“君子要做的三件事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慮,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就是老師對自己的表述啊!”
【理解與思考】
仁者不憂。論語總共就一萬多字,“仁”字出現(xiàn)了一百零九次,由此可見“仁”的重要性,它是中國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孔子對“仁”解釋是:愛人。即愛別人,好好地愛別人,善意地對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愛之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的心。如果做到了“仁”,那么行走在世上也就沒有什么值得憂慮的事情了。
智者不惑。所謂“惑”,也許可以這樣來解釋,當(dāng)你或這樣或那樣有所選擇的時候就是“或”,下面是一顆心,當(dāng)這樣那樣的選擇將心遮住的時候,迷惑就產(chǎn)生了,但是當(dāng)你的心能把或此或彼的心托住的時候,你就不迷惑了。學(xué)生問老師什么叫仁,孔子回答:愛人。學(xué)生問老師智呢?孔子回答:知人。孔子的“智”并不是指學(xué)習(xí)上的聰明,而是做人的智慧。懂得別人,懂得自己,我們就不會感到迷惑了,但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diǎn),所以我們始終處在迷惑之中。
勇者不懼。仁者一定要和智者匹配起來,而且還要勇者不懼。世界上有很多種不同的勇敢,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龍者,是漁夫的勇敢;在陸地行走不避犀牛猛獸者,是獵人的勇敢;白刃相交于前視死若生、大義凜然者,是烈士的勇敢。還有一種勇敢,處變不驚,每臨大事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顏色不改,用智慧去洞悉眼前的是非,這就是君子的勇敢。做到了這一點(diǎn),也就無所畏懼了。
仁智勇為什么被視為君子三德?因?yàn)槿收呓o我們一種無憂的胸懷去包容,智者給我們一種清明的理性去判斷,而勇者給我們一種坦蕩的氣魄去面對各種可能的風(fēng)險。這就是儒家告訴我們的這種基本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