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尾巴,7月的前奏,又是半年過去了,年初定的目標實現得如何了,有沒有一點點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呢。
上半年我的主題詞:目標感。
西南航空公司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它有著全美價格最低航班,因為價格的優勢,它力壓其他航空公司,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因為他們打從一開始就是成為全美票價最低廉的航空公司。
有一天,一個顧客吐槽西南航空公司沒有提供餐飲,然后有一個高管就向CEO凱利提議,我們應該像其他航空公司一樣,為顧客提供一份雞肉沙拉,簡單的也可。然后凱利就說了一句,如果為顧客提供一份雞肉沙拉能夠使得票價成為全美最便宜的,那就去做。
最后,這位高管打消了提供餐飲的念頭,繼續保持最低票價。
凱利的話讓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要做的就是重復問自己,我的“最便宜票價”是什么,我做什么才能完成它,以及我應該放棄什么才能完成它。
凱利的慣性思維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接下來我做了一些事情:通過[晨間日記],每天堅持問自己目標何在?昨天做的事情是否與目標有關?今天安排的事宜對目標是否有所進展?
3個多月,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個彈窗的習慣——這件事情對我的目標是否有幫助?是的話就做,不是就暫且放一放,或者干脆不做。
其實這是一種刻意練習,但是真正感受到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之前,我一度懷疑這樣做到底有沒有用。
一是因為,這整個過程沒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沒有像看了一本書后,馬上獲得一些知識的快感。
二是這個過程痛苦,卻收效甚微,每天都都要解剖自己,和那個懶惰,不止目標何在的自己戰斗。
我發覺完成目標就是一個克制的過程。我們的敵人也許不是懶惰和缺乏意志力,而是外界的誘惑,無時不刻都有一堆的誘惑向你撲面而來。就比如周五到了,下班原本去圖書館看會書,此時你刷到一個新聞在說《我不是藥神》這不電影很火,豆瓣評分9.0,還說這是2018年度點良心國產電影,你想看的欲望被激起了。
看還是不看?
在以前,我會毫不猶豫地買票,可是現在,我會猶豫一下。我今年的目標是閱讀40本書,半年過去了,才看了17本,還差3本。
我最終選擇了看書。
其實無論選擇如何,我都很高興,因為這次我不再被欲望打敗了,主動的選擇權一直在我這。
以前總被教導說要延遲滿足,但是發覺僅僅憑借這一點是很難克制誘惑的,延遲有一種被憋住的感覺,總會有爆發的時候,這并不是好事。不如用其他滿足來替代——完成目標的滿足,就像習慣是不能被改變的,只能被另一個習慣替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