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及時行樂猴對抗【上】

你是否還記得考試前臨時抱抱佛腳的感覺,年前信誓旦旦新年要改變,結果一年了,還是老樣子,管不了嘴,邁不開腿,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后幾天。這就是拖延癥,擺明了不見棺材不落淚。我自律不了,但是拖延癥還是有的,近一年來也經常在與及時行樂猴玩耍,看書,了解心理學,去訓練自己的拖延。

《悲慘世界》《鐘樓怪人》作者雨果,他對付拖延癥的辦法是,寫作的時候必須把衣服脫掉,換成睡袍,見不得人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寫到一半就跑出去,這樣子他就能持續寫作。美國作家梅爾維爾,當《白鯨記》在接近尾聲的時候,他讓妻子用一條鐵鏈把他拴在書桌旁,直到寫完為止。想想都覺得他們應對拖延癥,采取的措施虐人性。

拖延癥其實是我們,大腦里住著一只及時行樂猴,這只猴子沒有愛心,很容易沖動。腦緣系統,大腦中非常原始的部位,連爬蟲類動物都有,理性自律的部分則住在大腦的另一部位,前額葉皮質,這個部位是人類比起其他哺乳類動物,進化最多,發展最明顯的地方。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分析,整理資訊,計劃跟決策,它的理性,讓我們能克制欲望,提醒我們有比及時行樂更重要的目標,這就跟及時行樂猴形成對比。

圖片發自簡書App

放假在家比較喜歡吃零食,那我的前額葉皮層就會跟我講,“你不能吃太多會發胖,對身體不好,”但及時行樂猴就會說:“管他的,現在打開吃個夠”。這個時候呢?如果我能把糖果放下來,轉身走開,我的前額葉皮質,就贏了,但是,只要我吃了一顆,那好吃的滋味,刺激了原始的大腦,變得更加興奮,所以雖然我一開始說,我只要吃一顆就好,但越吃就越停不下來,讓我感覺永遠處在減肥路上。

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我們都要學會跟自己的猴子相處,長大成人,我們都知道,應該或必須要做什么,逼自己起床,去工作,參加漫長的會議,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有些時候,時間會有較多的選擇權,比如周五下午2點半,我可以選擇,跟同事出去喝杯咖啡,還可以聊些八卦和培養感情,這時及時行樂猴,已經游說我的前額葉皮質,在為自己的拖延行為找各種合理的借口。

我常常都在做這種跟自己妥協的事情,我上班的時候,可能不會跑出去逛街,因為這是不盡責的表現,但你不想寫一個報告,很可能就會回復他人信息,也沒有當作拖延的方法,因為我可以告訴自己,那也是在工作,但其實我正在跟自己妥協,所以,要戰勝拖延的毛病,不能光靠意志力,因為那會讓我們很容易疲倦,猴子更是會贏,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訓練這只猴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小目標、小獎勵訓練自己

我會找出第一件要做的行動,歸納出他們所需要的時間,舉例來說,我要畫畫。今天我要做的就是去網上找素材、挑選自己喜歡的圖片、保存圖片、準備繪畫工具、模仿他人作品、開始畫畫、跟別人交流、請老師點評。

【挑選圖片】25分鐘,正面獎勵,找到圖片我會去冰箱里拿點水果犒賞自己,這都是我跟自己的協商,所以條件怎么定全看自己,不過要對自己負責。當你真正達到了進度,也就應該實現對自己的承諾,也可以說是對猴子的承諾,當然獎勵也不能過頭,比如做完小事情,就出去逍遙半天,而當你在享受水果的時候,應該也要計劃,下一個目標和獎勵會是什么?

我會覺得自己在訓練一只小動物,也確實沒錯,但這么做有一個好處,當我能夠重視并達成目標,重復對自己的承諾時,內心的猴子,就會變得更聽話。而且一旦工作上了軌道,也會開始帶來自己的成就感,這就更能夠形成正面循環。

1.設定目標 2.測量進度 3.給自己獎勵

讓這成為我跟猴子相處的方式。九層之臺始于壘土,要蓋完一棟房子,要把一塊塊磚頭壘積起來,把蛋糕做切分,懂得如何把一個看起來很大的任務切成小塊,學會一步一步來是很重要的技巧。

如果,有時候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因為未知數實在太多了,怎么辦呢?這種情況下最容易造成拖延,閉上眼睛,踏出第一步再說,拿我,寫作拖時間想很久,無法動筆,但現在做的事,我一開始,先隨便亂寫,根本不管它好或不好,這似乎是在浪費時間,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比總在腦海里轉,有效率多了,往往我們不動筆的原因是因為希望第一句語出驚人。這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我現在在寫的第一句,不是第一句,只是在暖身,先不要給自己任何壓力,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文字寫下來,先有一些動作,讓自己開始朝著目標行動起來,就是最好的第一步。因為猴子好動,你得帶著它一起動,才不會被它牽著走。

來自于對未來的無感

第二個拖延心理的特質,我們對時間的感覺,現在或未來哪個重要?對我們的大腦來說,現在永遠比較重要,那是因為現在是實際的,而未來是抽象的概念,所以,當老板跟你說,你今天就要做完這件事情,不然會被開除,這是很實際的壓力,你現在就得行動。但如果老板說,你一年后要做完這件事,不然會被開除,這也是有壓力,但感覺很不一樣。很多上班族都知道,應該盡己所能,為自己的退休開始存錢,但對大多數二三十歲的人來說,已經有在存退休金的人非常非常少,加州大學安德森學院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來顛覆這個現象,安排一群大學生,把他們的照片PS成老年人的樣子,這些學生帶著VR眼罩,探索著一個未來的世界,然后在這個虛擬環境里,看到了未來的自己,然后教授再請他們為自己立刻做一個金錢規劃的習題,那些看到自己老年化的學生,對于未來規劃了雙倍的錢,這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無法想象未來的我們會是什么樣子,也就很難感同身受,但是,當我們把這個未來的我變成一個具體的面孔,讓自己感受到整個畫面,那個迫切感也就出來了,面對一個期末要交的報告,你現在可能完全不想開始,這時候,請想象,已經交報告的當天,拖到最后一刻的你,心急如焚,想象你的房間亂七八糟,你已經整晚沒睡了,四處都是書本,都是資料,可是這時候偏偏,打印機又突然壞掉,天哪,你快急死了,通過這種想象的練習,產生一種危機感,清楚感受到這種拖延的代價,你才會更有動力,現在開始行動,面對未來要完成的事情,還是得給現在的自己制造一些壓力。充分運用想象,逼迫自己,居安思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