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上有一篇爆文流傳了很久,題目叫做“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沒看過的朋友可以直接百度搜搜看。此文一出,我先是深深贊同,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有做表面工夫的時候,但隨后便深感脊背發涼,嚇得我渾身都是冷汗。我感覺文中的形象和我完全一樣,句句戳中痛點。可是深思之后發現除了自責和一股莫名而來的三分鐘熱度,我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感受。我依然不知道如何去改變這種情況,一段時間之后又是繼續沉淪與掙扎。所以今天,我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一系列的理論解釋和解決辦法,希望能起到比雞湯更好的作用。
先看一些例子
1.少時壯志大如天,成年溫飽已最甜
小學時總會有老師問,你長大后想做什么呀?大家也總是齊刷刷地給出諸如宇航員、科學家、飛行員、富翁、作家等等社會頂級名流之類的答案。那個時候的我們以為一切都是輕松容易,水到渠成的事情,好像沒有一點鴻鵠大志都不好意思在班上混下去。
中學時家長再問,你長大后想做什么呀?很多人的答案就成了商業精英、技術總監、老師、醫生等等較為一般的職業。
而到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之間再問起來已經變成了,你工作找到了嗎?這個時候的我們看起來已經沒有選擇的權力了,只能同生活茍且在一起為著生活而奔波。曾經的夢想早已經被各種各樣的賬單砸得粉碎。
成功人士都說人要有夢想,為什么我們最后竟然向生活妥協了呢?
2.我的興趣多如毛,全都學成響叮當
我們家鄉有一句俗話,叫做“半瓶水響叮當”,意思是一個人在掌握一種本事只有一點的時候最容易嘰嘰喳喳到處顯擺。
從小到大我的興趣都非常多,但真正學好了的卻是寥寥無幾,大部分的東西都是淺嘗輒止,到最后一事無成。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什么我興趣那么多還是學不好呢?
3.書中自有黃金屋,我的房子在何處
自古人們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是我看過那么多的書,知道那么多的道理,為什么我的生活還是沒有起色呢?
4.好學積極好少年,思考只到新詞典
有人說,學習在于不斷地探索新知識。
我們現在擁有了谷歌百度,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知識都可以不用經過大腦思考只要網上搜索一下就能知道答案,但這還不是最糟的,因為從理論上說一直不斷的搜索下一個答案也能建立起我們對于新知識的認知。但問題在于有很多人當一個問題的解答中出現一個新名詞的時候就以為自己知道了答案,便不再去思考。
既然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為什么我們還是寧愿選擇淺嘗輒止呢?
5.心有豪情熱似火,行動起來溫如牛
據統計,拖延癥的情況在當今90%的人中都存在。
為什么我們心中明明有那么多宏大的計劃、催命的截止日期但我們就是動不起來呢?
6.勤奮不是萬金油,思維懶惰蠅無頭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為什么我們會在不加思考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學習中,并用一種十分低效的方式事倍功半地艱難地完成了任務還笑嘻嘻地夸自己努力呢?
學習一些理論
(注:以下理論均來自我對學術材料 的理解,不代表嚴謹學術用語)
爬蟲腦:人類大腦中較為久遠低級的結構,主管情緒等低級反應
爬蟲腦,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其低級的屬性,因為這一結構可以一直追溯到爬行動物,也就是說它的基本功能在幾乎幾億年前就已經固定了,即主管基本的情緒,像憤怒、愉悅、難過等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上至人類,下至各種寵物甚至小動物我們都能對同樣的刺激做出類似的情緒反應。
同時,這一結構也因為進化了幾億年的時間,因此在人類的大腦中具有非常強大的決策權。比如被人挑釁產生憤怒之后,我們一般都會立即采取反擊措施而不會去理智地分析后果;我們在看電影時被刺激起悲傷情緒之后幾乎立刻就會有強烈的反應,比如難過,想哭等等。
正因為這樣的機制,才使得我們的祖先甚至于遠古生物能夠在自然法則下生存下來。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機制,我們才有了一旦出現情緒反應就要立即去做的短見。爬蟲腦讓我們更輕松也更自然地去追求當下的享樂和滿足。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明知吃太多高熱量的食物會長胖但卻依舊控制不住當下的欲望的原因。而這也涉及到了為什么我們理智的大腦如此之弱的原因。
我們可以把爬蟲腦理解成一只及時行樂猴。因為它只能看見當前的利益。
前額葉皮質:人類大腦中新進化處的使人區別于其他生物擁有理智思維的結構
我們思考、計算、想象、語言交流的能力正是基于前額葉皮質這一獨特的結構,但它的出現的時間相比擁有幾億年的爬蟲腦卻晚得多,因此雖然它能夠讓人類擁有理智思維,但它對我們行為的控制力遠遠不如爬蟲腦強大。
前額葉皮質因為擁有思考想象的能力,所以我們能通過它做出一系列的規劃,可以通過它去理解未來。
但它和爬蟲腦之間的溝通卻有問題,因為爬蟲腦不具有理解抽象和未來的能力,爬蟲腦只能感受情緒。正如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常常會將人在思考過程中的內部斗爭描述成一個天使和一個惡魔之間的斗爭一樣,我們在進行決策,尤其是搖擺不定時往往都是因為無法協調前額葉皮質和爬蟲腦的沖突。
可能你會疑問,既然它們都是我大腦里的結構還想的不一樣,那我到底是誰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在哲學中早已討論過,這里只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做一定的闡釋。我們大腦中的兩種結構哪個占上風時,我們就是誰。換言之,當前額葉皮質更有精神的時候我們就偏理智,而爬蟲腦更有力量的時候我們就更偏情緒。但,大部分時候我們是偏情緒的,因為它們倆在斗爭的時候存在用進廢退的原則,同時我們的爬蟲腦已經進化了億萬年用了無數次。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是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理智,讓自己理智思考的時間慢慢變長,那么你很可能變成一個完全情緒化的只知道及時享樂的原始人。
逆向合理化:我們前額葉皮質中理智的大腦會將我們做的不理智的事編造一個故事讓我們相信這是合理的
設想這樣一種情景,在你看到自己越來越粗的腰圍決定減肥不吃零食的時候,剛堅持了三天,一天晚上,宿舍的室友進來帶來了一盒巧克力請你吃。你是吃還是不吃呢?
這個誘惑直接就刺激了爬蟲腦的及時行樂猴,它十分迫切并且強勢地要求你去吃,但你弱小的前額葉皮質在一旁弱弱的思索:“這個吃下去我估計又要長胖了,那減肥計劃就泡湯了吧”。于是他們倆就開始斗爭,你顯得十分痛苦、糾結。然后慢慢地,你的前額葉皮質在及時行樂猴的誘惑下開始做出了一點讓步——就吃一塊,一塊肯定沒多大事的。(這個時候已經在逆向合理化了,因為之前我們的假設是堅決不吃零食。)但事與愿違,在你吃完一塊巧克力之后,及時行樂猴受到的刺激更強,它很開心變得很有力量,于是瞬間就讓你的前額葉皮質屈服了。這時,你的前額葉皮質只好像一個弱者一樣發揮阿Q精神說:就今天吃肯定沒多大事的,人總是需要點休息的嘛,以后一定要控制住自己。
所以其實你沒有必要自責,因為我們的理智總是這樣禁不起誘惑。在最后一部分我會給出一些解決辦法來應對這樣的問題。
大腦原則:能不用就不用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能獲得的熱量是非常少的,但偏偏大腦又是一個極其耗能的器官,會消耗身體熱量的40%。所以當時我們的祖先的策略就是盡量使用習慣性的動作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重新思考方法,而這個策略也被我們一直繼承到了現在,以至于我們用理智思考的時候總會感覺非常困難,因為這是一種保護機制,避免我們過度用腦而消耗能量。我們能夠做一天的體力勞動,但如果高強度的學習2個小時估計很多人就會感覺完全學不進去無法集中精神思考了吧。
此外,我們的原始大腦傾向于知道更多而不是更專業。因為在原始時代,人們知道越多的果實種類、草藥類型、食物儲藏地點、水源地、狩獵區等等就越能獲得生存機會。因此這一特性就一直延續至今,即使當前社會需要更多專業型的人才而不是全知全能的通才,畢竟我們已經有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這樣的工具。
最后,強調一下我們的大腦進化了至少幾十萬年,但我們的文明是最近一萬年才有的,尤其是現代信息文明是近幾十年才有的,而我們都知道自然進化的速度遠遠比我們文明發展的速度。因此,我們實際上只是活在21世紀的原始人,擁有21世紀的知識和技術但是只有原始的身體和大腦。
用所學理論理解問題
回到前面最后一個問題,為什么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馬上投身工作用自己以前的方法和習慣嘗試解決新問題而不是先思考新的解決方法。(問題6)
1)以節約能量為目標
2)一旦我們投身到切實的行動中,爬蟲腦就會感到快樂和充實
因為大腦并不習慣這樣的方式,它還是本能地會以節約能量為目標,這是人類的本性之一。此外,這個問題還涉及到爬蟲腦的特性。一旦我們投身到切實的行動中,爬蟲腦就會感到快樂和充實,就像一只好動的猴子總想做點什么,雖然這種情況下我們理智會覺得很迷茫,但你總會又轉念一想說,我都這樣努力了,我都在行動了呢。
再解釋為什么思考深度總是傾向于淺層化。(問題2&3&4)
1)首先我們的用腦策略是能不用就不用,所以我們問題傾向于先去查找資料、問別人而決不會是自己先思考問題的本質。
2)此外我們在思考的時候爬蟲腦這只猴子會無事可做而不開心,所以當我們一旦動起來去查找資料時猴子就有動力了從而麻痹了我們理智的前額葉皮質。
3)我們的原始大腦傾向于知道更多而不是更專業。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總是淺嘗輒止地知道了一大堆新名詞但并不知道這背后更深層的知識體系與邏輯。以至于包括我們的興趣在內的東西最后都會被本能整理成知識面而不是專業技能。我們的原始大腦依然固執地認為我們知道得越多越有利于我們生存,因此即使你很努力地想深入專研某一愛好,但總是在半路被其他有意思的事所吸引。久而久之自然一事無成,什么東西都只學了個皮毛。
接下來解釋關于拖延和壯志難成的問題。(問題1&5)
所謂拖延,不過是我們明明有心按計劃完成未來的任務但往往被當下的誘惑所吸引,最后導致工作一拖再拖只能草草了事。拖延放到人生長度上也就自然而然地導致了壯志難成的問題。所以我們來看看為什么人會明知計劃在那卻不去做呢?
1)我們已經知道,產生理智的前額葉皮質是能夠理解未來的,而掌管情緒的爬蟲腦則只能感受當下的情感。
2)我們的計劃、目標、人生愿景甚至是夢想都是未來的,而我們身邊的各種零食、微信消息、同事的問題等等都是當下的。
3)同時,爬蟲腦往往對身體的行動擁有更強的控制力。
4)最后,前額葉皮質具有逆向合理化的能力。
基于這三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人們會拖延了。因為爬蟲腦一旦看見身邊的誘惑或者當下存在的壓力就會馬上命令你的身體去解決問題,而理智的前額葉皮質往往沒有能力來對抗。另外,當我們的身體聽命爬蟲腦之后就會進一步加強這個過程,使得我們越來越難以從當前的享樂和分心的事中抽身而出。最后還會自己欺騙自己說:這個沒有什么,反正未來還長著呢。
正如我之前經常在早上的時候刷微信公眾號、朋友圈這樣的碎片消息,雖然我在前一天已經列好了當天的計劃,但常常想畢竟還早,刷一會兒也不會有什么事,結果直到將所有的小紅點都看完了,朋友圈也刷到了前一天的信息才結束,而這個時候往往也已經無法再集中精力做事了。
看到這里,好像我們沒有辦法能夠解決好動的爬蟲腦猴子了,但其實從我們經常講的一句“以情動人”就可以窺見端倪。因為未來的計劃是只能由理智理解的,而要將這種理智能夠理解的東西傳遞給爬蟲腦來說服它我們只能通過調動情緒。這個在最后的解決辦法部分會闡述。
(附一點關于大腦喜歡完美的設想:我們小時候是有勇氣試錯的,所以我們小時候會不懂就學。但成年之后往往會迫于面子或者自我年齡閱歷的欺騙而去追求完美,要求自己要在第一次就做到最好,而事實上這是不合理智的。至于具體原因,留待想清楚之后討論。不過在做事方面的啟發就是:放下面子,大膽去做,錯了大不了重來,而一直拖著不做期待完美并不能讓自己突然就能夠完美地完成目標)
給點藥方
雖然我們的大腦是如此地不適應當下的信息化社會,但我們強大的文明依然有辦法找到解決辦法,讓我們的理智更多地發揮用處。我們只需要針對大腦的特點對癥下藥即可。
和猴子妥協——從此和內心斗爭說分手
既然我們的猴子好動好玩有脾氣,那么我們就順著它的意思來,先讓理智慢慢增長最后達到與自己握手言和的目標。具體的指導思想如下:
1)我們需要訓練猴子。
正如我們訓練小貓小狗一樣,我們要讓大腦中的猴子聽話就得好好的訓練它。先推遲滿足讓猴子去做自己不情愿的事,直到完成任務后給予獎勵。并且慢慢地將這個獎勵的時間延長直到自己的理智已經可以完全勝任控制這只猴子。
以健身減肥為例,這件事肯定是和我們的進化是相違背的,因為在原始時代儲存熱量對人類來說是天大的事,否則很容易就餓死了。所以猴子從一開始肯定不愿意去做這樣違反人性的事的。但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先堅持試試,堅持三天之后給自己放一個小假大吃一頓。如果這個時間依然太長的話可以先縮減,然后再慢慢加長。到最后就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這時就再也不需要用理智強迫自己內心的猴子去做它不喜歡的事了,因為此時對它來說減肥是可以得到好處的。
這也就是經常說的習慣的力量,對于治療拖延癥也有奇效。
2)成就感很重要
原理和上一條基本類似,不再贅述。
3)學會用情緒和猴子溝通
既然猴子不懂未來、不理解將來的好處,那么我們就把將來的抽象概念轉化為猴子能夠理解的情緒和壓力。
還是以減肥為例,我們理智知道如果一直肥胖下去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但猴子并不知道。所以我們只需要想象未來我們躺在病床上,渾身上下堆滿了脂肪,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因為太胖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吃好吃的自己只能吃沒有任何味道的營養餐,同時還需要通過藥物、針灸等痛苦的手段來治療……
這個想象越是有畫面感越好,當自己真的為之震驚和難過的時候說明這個時候效果就達到了。同樣的方法也能用來治療拖延癥,只需要將肥胖的自己想象成被工作纏身的自己即可。
如何讓拖延癥不再來
這個有兩部分和上面關于內心斗爭的完全一樣,此處不贅述,只列出基本原理。
1)習慣的力量
2)想象未來的緊迫感
3)蕃茄工作法——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我們已經知道猴子喜歡動起來的感覺,而對于將來的結果并沒有直觀感受。所以我們只需將未來的結果分解為一個個小的過程,讓自己在每一個過程中專注做事。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我們內心的猴子不再抵觸,因此能夠讓我們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二是當每一個小的過程完成之后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成就感,這樣的正向刺激會讓我們更有動力完成剩下的工作。
關于蕃茄工作法可以在網上搜索原文,這里貼出我的理解和使用方法。
1)將大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小的可以直接上手的目標,并給每個小目標預估蕃茄時間(一般為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列在本子上。
2)開啟蕃茄計時器,推薦智能手機的軟件(能夠斷網的),我使用愛今天
3)在25分鐘的工作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工作,并記錄自己所受到的外部干擾(如同事請教,短信,電話,微信消息等)和內部干擾(如走神、腦中冒出的奇思妙想等)
4)25分鐘之后休息5分鐘,停止一切工作相關的事情,讓大腦處于放空的狀態,可以四處走走,稍微整理一下桌子,喝口水等等。休息結束之后再開始下一個蕃茄
5)在4~5個蕃茄之后休息15~20分鐘,可以將前面積累的干擾分類看看哪些需要做,哪些不需要做,哪些可以在2分鐘之內完成等等(這種小任務需要馬上解決)之后再開始下一輪的蕃茄。
在實際運用中,往往需要結合多種時間管理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關于時間管理會在另一個系列里給出,敬請期待。
合理運用大腦
大腦作為我們最有力的武器和最寶貴的器官,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地使用它呢?
1)不熬夜,不過度用腦
老生常談,不多說。唯一一點:當前額葉皮質疲勞時,爬蟲腦就會占上風,那時我們做的事幾乎都是本能反應。所以,很危險。
2)不要把大腦當成記憶工具
雖然人類大腦的記憶空間是非常巨大的,但我們如果不用正確的方法去記憶而只知道勤奮地機械記憶,只會讓它越來越疲勞,越來越記不進去。因為大腦,此處特指前額葉皮質,是用來思考和推理的結構而不是用于記憶的。因此,實際上高效記憶法也是需要我們的理解的參與,這就是為什么一個知識我們理解之后相比機械重復更容易記住的原因。
在這個方面,其實大多數人做得都很差。尤其是在高效學習時更是如此,我們腦子里總是想著上一步的解法而不是將其寫下來,結果導致我們的思維一直在原地打轉。但一旦將其呈現于紙上,就能大大拓寬我們的思路。這個在時間管理方面也有應用。當我們使用寶貴的工作記憶去記住自己要做的雜事時就必然占用了可以用于思考的工作記憶,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將腦子里出現的想法及時落實在紙上或其他媒介上,并且這個時間不能等待太長,太長則會忘記。
以上,完結。
總結一下觀點
本文主要探討了認知心理學中關于爬蟲腦和前額葉皮質的特性,并將其用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最后基于我的已有認知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其中,關于爬蟲腦和前額葉皮質結構、起源、性質的知識來源于《自私的基因》、《怪誕行為學》、《拖延心理學》、《超越智商》、《暗時間》以及劉軒的線上心理課堂;
關于記憶原理的知識來源于《如何高效學習》、《學習的本質》、《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
關于時間管理的知識來源于《小強升職記》、《拖延心理學》、《蕃茄工作法》、《盡管去做》、《與時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