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從知道到做到,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今天聽的這本書《知道做到》就是教會我們,知道之后如何做到,縮短知道——做到之間的距離。
為什么“知道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對此,我們該怎么辦呢?
原因之一:信息超載
今天看到一個專欄,覺得“哇!太好了,這正是我想要的!”,然后買下來;明天看到別人在學什么,又覺得很好,我也想學,然后報名參加;后天看到一本書,又戳中了自己的痛點,買!……
結果,時間和金錢都付出了很多,回頭盤點一下,卻發現沒學到多少東西。為什么?因為你要不就是淺淺看看,然后告訴自己“我知道了”,然后丟一邊去了;或者你根本沒時間看和學那么多東西,買來的東西都躺在手機的某處,無人問津,只是做為你與朋友的談資——“某某專欄嗎?我訂了啊!”、“你也學某某東西?我也報了培訓班哦!”“某某書?聽說過啊!我還買了呢!”。
“知道”,就是“知識和道理”。你有越來越多的“知道”,就像你有一堆磚頭在那里,可是你那堆磚頭什么時候變成房子呢?
想變成“房子”,需要你動起來:重復、思考、輸出。
首先,你得承認自己學不了那么多東西,所以,要有勇氣舍去一些東西,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要有勇氣花時間在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上。所謂花時間,就是重復重復再重復。
據說播音員練習,常常是拿同一篇稿子,不停地練習,直到練到稿子中的每個字都念得字正腔圓,才換另一份資料。想學英語口語的人,也常用這個方法。這就是在找語感,是打基礎的。基礎打好了,再練其他東西,就會非常快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其次,得有思考。思考,是一個內化的過程。知識只有內化了,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要有輸出。輸入知識,經過自己的內化,再將它輸出來,你會發現,以后在生活中,會自然而然地運用這個知識點。以前,我看書總是只做摘抄,抄完后,就扔一邊再也不看了。結果發現自己好像沒讀過那本書一樣。現在,我聽過、看過一本書,盡量寫下自己的理解,并將其中觀點聯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尤其是聯系到自己感興趣的親子教育中。做得多了后,突然有一天發現,所有道理都是相通的。
重復學習那些對自己重要又必須同一個知識,深入思考,并及時輸出自己的思考。比如,我現在就將寫作和普通話演講當作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來學,每天不停地重復,然后將它們與親子教育聯系起來。而英語,是我感興趣、又認為很重要的知識,所以也會每天花一些時間重復學習。
原因之二:消極過濾。
有些人在學習新知識時,常常會用自己固有的舊知識,去反駁新知識,沒有用空杯心態去學習新東西。如果總是質疑和否定新觀點,那就很難學到新東西。相反,如果對新觀點,采取“綠燈思維”,先接受這個新觀點,然后去想它為什么是對的,或者有哪些部分是有價值的,如果我學會了,可以如何利用它,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拓寬了自己的思維。
質疑環節當然也要有,但要放在“綠燈思維”之后,采用“黃燈思維”。這就是先認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一來,對方也會感覺被你尊重,交流起來更順暢,說不定就會在交流中產生更多的新觀點呢!
原因之三:缺少跟進
知道自己學過的東西很重要,也知道行動更重要,可是常常三分鐘熱情,無法持續下去。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大多數人認為,我學到了這個,我也做了一段時間,怎么總不見效果出來呢?學習,沒有立桿見影的事。這點,要常常提醒自己才能讓自己持續下去。
另外,給自己想持續做的事情賦予一定的意義。例如,我告訴自己,持續日更一年,看看自己有什么變化,如果做到了,我會去做一件一直想做而又沒做的事情。
還有,同一件事,不要給自己每天定太多任務。我學英語,就是簡單地規定每天朗讀一篇或長或短的英語文章,錄音,傳上網絡;英語單詞,每天背高考詞匯20個,四級詞匯10個(以前是5個)。我不急,我就慢慢來,沒關系。
最后,不怕把目標說出來。說出來,就相當于承諾了,既然承諾了,就去做到,給孩子一個榜樣。
當我們清楚了知道之后、為什么做不到的原因,并開始采取行動時,就能縮短知道——做到之間的距離了。
這就是我聽了《知道做到》一書后的感想。
怎么樣?想做什么,就行動起來吧!
大家好!我是江南木子,小老師一枚,喜歡閱讀,愛好寫作,相信通過寫作,能改變自己。現在是《007.不寫就出局》21班成員,正在踐行日更365天,邀請你來監督我。另外,我每天都在讀英語,篤信總有一天能用上它。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悅讀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