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本人在從事物流信息平臺相關的工作,試用過比較多的物流APP和平臺,也一直在看行業內朋友寫的關于車貨匹配的相關文章,也在做一些相關的思考;昨天,突然就得出以上標題的結論,想就此分析分析,說說我的看法:
1、從過往車貨匹配網站的發展來看是不成功的
偽命題的前生
大約快十年前,我就用過現在搞管車工具G7的匯通天下翟學魂總的車貨匹配網站中國配貨網,除了這個配貨網,或在這個配貨網之前,也有許多人嘗試通過互聯網做車貨匹配,包括現在還有的物通網、天下通及各省市的許多車配貨、貨配車網站,這十多年來,一直不見有大的起色,經營慘淡或倒閉;
原因主要是
1、解決不了交易雙方的信任問題;
2、解決不了業務監控;
3、不符合實際業務模式
4、互聯網使用環境不成熟
其實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環境下,車貨匹配平臺不好做的原因都差不多,下面簡單的做些分析,有些內容不做展開說明。
車貨匹配的貨源十分有限
我們看看,現在運滿滿、物流小秘、羅計物流等車貨匹配平臺要拓展他的貨源、車源都是到哪里?基本都是北上廣等城市的停車場、物流園區、配貨集散中心去,將這些地方信息黃牛的信息花錢買下來,再放到自己的車貨匹配平臺上去,這是比較文明的手段;
或者通過技術手段,從物通網等配貨網站或競爭對手平臺上抓取貨源、車源信息;或通過發布貨源給予現金獎勵方式來吸引用戶發布信息。
所有這些貨源,都是真正運輸市場非計劃性、零散、低價值的臨時性“孬”貨,市場比例在10%以下,真正計劃性、長期的發貨都是通過合同物流,同有合約關系的三方物流或運輸公司、長期合作車隊、司機發生的,這占據90%以上(數據是預估)的份額;試想,如此眾多的車貨匹配平臺,花巨資、給補貼、動用成百上午的地推人員去鼓動“貨主”發布貨源,讓物流園區、配貨集散中心的“散車”去參與,最終的結果可能也只是以下這個場景:
貨主或信息中介一邊線下與司機達成交易,一邊雙方笑著將這個貨源和“搶單”在APP上再錄入一遍,畢竟,現在是車貨匹配平臺打市場階段,發單、搶單有補貼,有錢不拿白不拿
那么既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理論上可以縮短交易環節,為什么貨主大貨源不通過這些車貨匹配平臺來發送呢?
運輸市場的特點
我們知道,合同物流的特點就是有計劃性,生產廠家、商流公司根據過往生產銷售數據分析和市場發展預測,它基本上是能確定一年或半年的物流計劃,具體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運輸量是多少,對這種計劃性的運輸,它可不希望到線下市場或線上市場-車貨匹配平臺找明天的車,而且它對這些車是否有資質、能否安全到位、溝通是否有問題、是否有風險規避能力、能否提供開票去一單單地操心,這可不是生產、商業流通企業的專長;
所以,反映到用腳投票,就是貨主單位們還是要找有資質、可控、溝通順暢、有風險承擔能力、可開票的三方、運輸公司或物流公司來運作它大部分的貨物運輸,這是必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再發展,這個規律很難打破;
那么,三方公司或運輸公司會不會作為“貨主”方,將社會零散運力作為運力主體呢?目前,的確有一些比較大的三方物流公司直接從停車場、配貨站點找車,但為數不多,這需要有較強的車輛鑒定能力、較大的專業人力投入、較大的風險成本;大部分三方物流公司都是采用自有或長期合作的車輛司機,不論這種車是掛靠、合同制、合資購買、租賃;而且大部分市場的個體車輛也都或多或少地以各種模式參與到三方物流或運輸公司中去,依托它們去找貨生活,去配貨站或信息中心或現在的車貨匹配平臺去找貨,這占據運輸市場相對較小的比例,應是臨時性、補缺補差的行為。
所以,運輸市場的主體是專業物流公司或運輸公司;車貨匹配平臺去針對這個小眾市場,去開拓貨源、找車難免成績有限、效果難達預期。
解決不了運營監控問題
運營控制難點
從10年前的車貨匹配網站開始,到現在的車貨匹配平臺或APP產品來看,大部分是解決有貨找車、有車找貨的問題,通過種種平臺,促成貨源方和司機達成交易,且不論在促銷手段下貨源、車源信息的真實、有效性,怎么促成交易?對過程進行監控?異常問題如何保證順利解決?這些都是問題!
1、如何促成交易?
一是信息不真實,二是信息海量,三是信息的有效性,四是運輸有許多考慮維度,價格不是唯一的,還有車型、貨源結構、提到貨地等,不是車貨匹配平臺上提供訂單的發到地、件數重量體積,貨品名,車型或留個電話撥打電話就可以讓買賣雙方確定交易,所以,即使是真實的貨源信息,從信息發布到達成交易概率也有問題;
2、對過程進行監控?
現在大部分的平臺,只是交易平臺,最多促成交易,交易后,司機是否準時提貨?準時到達?貨主或司機有沒有違約?跳價?平臺方管不了,也沒有能力管;這也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特點,數據量是極大,但極大的同時,你要控制過程、效率也是成問題的。
3、異常問題解決?
正如上面說的,在如此大業務量情況下,車貨匹配平臺的人,大部分是技術導向、市場導向的人才結構,他如何能處理異常?不是說交易方維約,你平臺預先賠個錢就能解決長久之計;大業務要大運營去支持,且不看商業銀行、快遞公司、電商公司等都是數千數萬的專職客服人員去處理交易過程的異常及提供跟進服務;車貨匹配平臺有大運營去支持嗎?
解決不了結算支付
票據結算
對貨主單位來說,作為經營單位,他離不開完稅、規范經營,而目前車貨匹配平臺,針對的車源方是個體司機,個體司機沒有管理費,不交納營業稅、增值稅,不按常規計算車輛損耗折舊,從成本上來看,短期是有大優勢,但個體司機提供不了增值稅開票或提供起來很難,這是問題;
從國內目前運輸結算來說,都是月結甚至60天以上賬期,個體司機需要的是趟結,少有能提供月結能力的,貨主單位突然從月結轉到大部分支持次結,對貨主單位財務結構、資金運籌產業的影響太大,一般不會接受;
從結算模式來說,現在有回單結,還有代收貨款且金額較大,回單結現在也有采用技術手段,通過電子回單網絡傳遞模式來解決,但相對于大企業之前一直以紙質回單作為結算憑證的傳統習慣來說,改變還有時間;代收貨款問題,貨主單位怎么能放心讓個體司機來執行了,這可是金額達數萬幾十萬的問題。
進言 對這場車貨匹配盛宴的相關方有以下建議
不容置疑,車貨匹配APP給傳統的貨運行業帶來了靚麗的風景,就如同園區內多年未見的青春倩影,但對于商業運營而言有什么新意呢?
一對投資方
1、資本方有你自己的投資邏輯和判斷,當然,正如有人統計的,投資成功的是鳳毛鱗角,但對渴望資本的快遞發展的中國物流行業來說,你們的每一筆投資,每一個方向都引導著物流市場的一定走向,所以,還請多做市場調查、深入行業問題本質,也為保證你們的提資回報率,請慎重選擇物流投資方向;
2、從目前行業發展及市場營商環境下,投資車貨匹配平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最后一公里、社區運輸信息化、運輸模式改革(甩掛運輸、集裝柜、托盤社會化)、共同配送、物流教育、物流裝備及技術等都是不錯的投資方向,這些既有前景,又符合行業、社會需求的投資項目倒更是好的選擇。
二對車貨匹配平臺企業
1、未上路的建議暫時不要上路了,三五年內,入市恐怕只有燒錢、培育市場的份兒;
2、已在路上的建議多從行業本質、需求出發,從提交交易雙方信任、支付手段、信息篩選算法優化多考慮,多練內功,少參與燒錢盲目做大,做好過冬準備。
三對傳統物流企業和物流
1、資本的方向及車貨匹配平臺及物流信息化的動向,應引起我們傳統物流人的重視,在國家層面大力推導互聯網 ,且的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作為一次社會變革的背景下,我們要擁抱它,借用這些工具,改革我們的業務、流程、思想;
2、同樣,實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需要我們最后落實到我們一車車的運輸,一筆筆的交易,離不開我們傳統物流人的運營;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也還是要苦練內功,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這樣,社會再變化,我們也能謀一杯羹。
3、我們不能貪車貨匹配平臺的那點補貼,沒有實際需求,下載、注冊、發布數據只為拿取補貼,給投資人和車貨匹配平臺虛假的交易數據。
四對媒體和自媒體朋友
1、行業媒體和自媒體的朋友,你們是輿論導向、是喉舌,你們的每一篇報道,對求知識的物流人來說,都可能主導或影響做企業、做業務的判斷,所以,在報道車貨匹配平臺的融資,車貨匹配平臺的運營、發展效果、前景分析時,一定要實事求是,持職業操守;
2、我們可多深入的調研、思考,多提出些問題及討論,這樣,對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才是才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