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曾多次在微博或推薦閱讀名單上看到過。原以為是一位經歷過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難不死的猶太醫生,回憶記錄生活及心理經歷的書,翻開才知道這更是一本心理學的著作。
作者弗蘭克爾是一位很厲害的人:醫學博士,精神病學教授,醫學院首席專家,是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多所大學的教授。與其說是他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開創了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自成一派,不如說是他本身具有的內在思考和獨特視角幫助他經歷了艱難的困苦時刻。
這本書的寫成不是偶然,雖然只用了9天就寫完了。在回憶錄中他說自己3歲時就決定做一名醫生,很小時就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對哲學和心理學的著迷使他在集中營的日子能不斷分析死亡和苦難背后的意義,這也是他能最終活下來的原因之一吧。
昨天晚上睡前開始讀第一部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當今天早上睜開眼發現自己安靜的躺在溫暖的被窩里時,之前糾結的一切忽然間都不重要了,仿佛看透了世界成了圣者。安心的吃早飯,大口的呼吸新鮮的空氣,生在這樣一個和平的時代和國家,相比于那150萬死于毒氣室或焚燒爐的人,我們是何等的幸運。就算我們無法放眼于整個人生,至少應該撥開眼前的浮躁和蠅頭小利。就算不是為了找尋生命的意義那么宏達的目標,這種思想可以讓我們思考的更廣更寬闊,擺脫身邊的很多無謂困擾。
弗蘭克爾說,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惡劣的條件下。這種意義不僅僅是指活下去,如何對待身處的環境,如何跟自己的內心談判做到勇敢、自尊、無私,內在力量便可以超然于外在命運。縱然一個人的身體可以被困在鐵網內,被困在鎖鏈中,但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正如尼采所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然而即便讀完,我仍然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在哪。我沒有像弗蘭克爾一樣三歲就立志當一名醫生,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不知道必須要做什么,不知道應該要做什么,不知道想做什么。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生,意義在哪?書中說我這是存在之虛無,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我做的事——集權主義。人在虛無中無法看到更多,但生命的意義本來就沒法用具體的語言來概括。弗蘭克爾說,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意義療法的見解也給我解開了迷惑,我們不應該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而是通過對生命的理解,應對生活中的每一種挑戰。積極生活,樂觀對待,不畏困難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讀書筆記: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尼采
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
一些不可開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環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有些東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變得一無所有,直到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失去。——萊辛
囚徒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反應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收容階段、適應階段、釋放與解放階段。第一階段顯露的癥狀是驚恐,后容易出現自我安慰幻覺,也稱“暫緩性迷惑”,即我可能不會像那些人那樣糟糕想法;第二階段即表現相當冷漠階段,情感麻木,進入情感死亡狀態,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用冷漠的外殼保護自己;第三階段,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覺叫“人格解體”,一切都顯得不真實、不可能,這時候的心理危險是最高的,在巨大的心理壓力突然消失的情況下,可能遭受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損傷,一旦處理引導不好,可能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
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自由是人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
“三重悲劇”說法:(1)痛苦;(2)內疚;(3)死亡。假定人的生活總是有意義的,那么人總是有對抗的能力:(1)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2)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3)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任的行動的動力。
我擁有的不僅僅是可能性,而是現實性,我做過了,愛過了,也勇敢地承受過痛苦。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視的,盡管它們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