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本書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們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集中營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不僅超越了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幫助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
1.在集中營的經歷。
2.意義療法。
在第一部分,弗蘭克爾想要回答一個問題:集中營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
在集中營里,弗蘭克爾把囚徒的精神反應分為三個階段:
Ⅰ.收容階段(恐懼、否定自己)
這一階段,人們從坐上開往集中營的列車時就開始了,當看到奧斯維辛站牌時,恐懼最甚。在這極端的情境下,人們反而會產生“暫緩性迷惑”,都抱著可能被暫緩執行的幻想,認為事情或許有轉機。當他們經過初輪篩選,老弱病殘被送進焚燒爐,剩余的人所有的東西都被沒收,所有人換上破爛不堪的獄服,弗蘭克爾極力想保留自己耗盡畢生精力的手稿,老囚徒嘲諷和侮辱的笑容和一句“狗屁”,讓他意識到在這里自己誰也不是,只是編號為119104的一名囚徒。
Ⅱ.適應階段(冷漠,遲鈍,情感死亡)
在這階段囚徒們有著冷酷的好奇心,好奇自己洗完澡赤裸裸、濕漉漉的站在深秋的寒風中會怎樣,隨后好奇變成了驚訝:自己竟然沒感冒。在這里人們好奇自己究竟能忍受多少痛苦,不能刷牙,食物少的可憐,嚴重缺乏維生素,胃卻更健康了;冰天雪地的天氣也可以只穿一件面目全非的襯衫;以前睡眠很淺的人,現在和鼾聲如雷的囚徒睡在一起也能安然入睡。在這里,隨時可能招致一頓毒打,即使剛剛還和自己聊天的獄友,下一秒可能就變成了冷冰冰的尸體,人的正常反應受到強烈的抑制,他們漸漸變得麻木,冷漠的看著發生的一切。用這種冷漠外殼的包裹,才能真正的保護自己。
Ⅲ.釋放遇見解放階段(人格解體、自我超越)
當囚徒被釋放時都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一切都像夢中一樣(他們有過太多的從美夢墜入地獄的經歷)。獲得自由以后,大多數的人隨意輕率的使用自己的自由,他們從被壓迫者變成了壓迫者,成了暴力和不公的施予者,他們的痛苦成了為所欲為的借口:“我被奪去了多少東西?親人都被毒死了,你卻不許我踩幾根莊家?”只有少數的人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實現自我超越。
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是這種精神上的自由,任誰也無法奪走,使生活變得有目的,有意義。
意義療法,幫助精神崩潰的人們尋找生命中的意義。
在集中營里,人們除了身體一無所有,每天經歷著地獄般的生活,如果不找到支撐,很容易就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支撐著弗蘭克爾活下去的希望有三點:1.重寫自己的手稿。只要有機會,他就在速寫紙上寫上幾點
2.對妻子的愛。每當殘酷的現實讓人無法承受時,他就會進入夢想世界,和愛人談話。他說我知道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么他就可以領悟幸福的真諦。
3.想象著自己出獄后站在講臺上給大家講授集中營心理學。對未來的希望,讓他成功逃脫當時的境遇和苦難,他和他的痛苦都成了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當苦難變得有意義,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或許我們都多次問過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就是基于這個問題買了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說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我覺得這也是武志紅老師說的:生命的意義,在于活出你自己。
那么如何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呢?讓我們來看一下作者在本書中給出的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方式: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努力和奮斗。“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集中營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要完成自己手稿的信念支撐著弗蘭克爾活下去。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真善美)或面對某個人(愛某個人)。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一個人無法改變苦難,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對待苦難的態度,從苦難中看到意義。但如果為了尋求意義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那就是自虐了。
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我在看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時,被意義療法:矛盾意向法所吸引。
矛盾意向法的技術基礎源于兩方面的事實:
一方面,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現;另一方面,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于是我就用矛盾意念法來改善自己12點之前總睡不著的睡眠問題。越是關注這個問題,就越會導致這個問題的發生。于是自己開始嘗試,試著不去想時間的問題,不去想睡不著的問題,結果越這樣想越清醒,導致第一次使用矛盾意念法失敗,還把自己給氣哭了(這出息也是棒棒噠)。后來就越來越上路了,等到自己完全真的不去關注“什么時候能睡著,是不是又得12點以后才能睡著”這類問題后,睡眠問題真的得到了很大改善,十點睡覺也能快速入睡了。我覺得這是我看本書最大的收獲了吧。